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和情商高的男孩相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個叫林子的女孩作答,她大學剛畢業時去了叔叔的公司工作,銷售經理帶着單位的骨幹給她接風。剛剛在餐館落座時,她便起身想去洗手間。
就在她起身的瞬間,她僅僅瞟了一眼鄰桌的地三鮮,等她回來時,自己的餐桌上就有了一盤冒着熱氣的地三鮮。
她的內心立刻升起一股暖流,僅僅是自己的一個眼神,銷售經理就能察覺到,這種情商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多少年後,林子都記得這個情景,這個銷售經理不但把叔叔的公司業務做得風風火火,幾年後也有了自己的公司。
卡內基曾説過,“一個人的成功僅有15%取決於專業技能,85%取決於情商。”
無數案例表明,情商已經成為事業成功,生活幸福的關鍵因素。
俗話説,男人不可以沒有事業。雖然社會上倡導男女平等,但是中國人祖祖輩輩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根深蒂固。
男孩註定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經濟壓力,家長責任。而高情商是男孩取得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的必備條件。
父母望子成龍的心切,要想男孩取得圓滿的人生,培養孩子的情商顯得尤為迫切。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李玫瑾教授建議,養育男孩的家庭,在孩子10歲前就要教會他四個技能,這樣孩子會受用一生。
第一種:情緒控制力
有時候孩子脾氣上來了,猶如洪水猛獸一般,難以自控,特別是男孩子破壞力比較強,有時候氣頭上還會動用武力,造成一些不良後果。
我們班上有個叫小俊的男孩,一次和同學發生衝突後,他不僅無法自控地把班上圖書角的書籍散落得滿地都是,就連老師來勸阻也沒法制止他,他甚至還把老師的手臂咬了一口。從此,班上的孩子幾乎都遠離小俊,他不知不覺就被孤立了起來。
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男孩,永遠不得得到周圍人的信任,他們只會與周圍的人漸行漸遠。可見,情緒控制能力非常重要。
第二種:獨立的性格
在學校組織的一次夏令營中,班長波波特別引人注目,大多數男生都把一週的衣服攢到一起帶回家洗,只有波波每天把衣服洗得乾乾淨淨,還能幫助趕不上進度的同學。
那次夏令營後,大多數男孩都拿着一堆汗臭的衣服回家時,只有波波仍然很整潔,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後,這個整潔的男孩不但申請到了公費研究生,還成為了一名年輕有為的醫生。
一個性格獨立的男孩,他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在集體生活中游刃有餘,成為團隊中的領導者,而這恰恰是一個優秀的男孩所必須的品質。
第三種:自我激勵的能力
有3個建築工人,完成各自工作後,第一個人心想,這麼辛苦的活,要不是為了生活我絕不會幹這個;第二個人想,這個工作每天悶得讓人發瘋;第三個人想,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工程,這個教堂完工後可以容納幾百人來朝拜,我很有成就感。
後來,第三個工人成為了經過努力成為了建築師。
一個優秀的男孩不但需要具備較強的耐挫能力,更應該具備自我激勵的能力。一個優秀的男孩必定需要經過十幾年的刻苦攻讀,自我激勵能力強的孩子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不斷激勵自己,堅持走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第四種:情緒感知能力
這指的並不是孩子過於早熟,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那樣對孩子是不利的。情緒感知能力是指孩子會根據身邊人的反應來選擇判斷合適的説話時機。
男孩的人際敏感度通常比女孩要低一些,但是那些懂得察言觀色的男孩,特別會觀察旁人的心情。
比如家長心情不好時,一個木訥的男孩一直向家長提要求要買樂高玩具,這種時候不但達不到自己的要求,還有可能引來一頓打罵。
懂得察言觀色的男孩,知道在合適的時機提要求,不但能夠達到自己的要求,也會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奧地利心理學家勞倫茲博士提出了著名的關鍵期理論,他指出孩子的某種行為和技能,在某個特定時期將最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善於把握孩子的各項能力的發展關鍵期,尋找最佳教育時機。
研究表明,3-6歲是孩子性格和情商培養的黃金時期,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孩子6歲之前家長若不管,等到12歲以後想管就難了。李教授還指出,在孩子6歲之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
此在孩子6歲前,及時地對孩子的性格和情商給予正確的引導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這裏給大家推薦一套名為《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這本書作為幼兒情商培養的家庭讀物。
作者認為,幼兒情商培養中要進行規則教育,樹立孩子最基本的社會能力,這些規則主要包括,教會孩子們不要傷害自己、不影響別人、不破壞環境。這正與李玫瑾教授的“立規矩”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除了規則教育之外,父母另一個教育重心是要教會孩子們有敏感的情緒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是情緒控制能力的基礎。
這套書共有10冊,書中富有清晰生動的動畫配圖,吸引孩子們有興趣讀下去,書中一個個正能量的故事,着重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性格獨立能力、自我激勵能力和情緒感知能力。
家長可以帶着孩子,理論聯繫實際,幫助我們的孩子擁有好的性格和高的情商,讓未來的人生少走彎路。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可以點擊下方鏈接購買,這套書原價150元,現在活動價僅售24.8元,是每個孩子的情商啓蒙經典之作。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