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爺爺》警惕孩子患上“大自然缺失症”,還孩子真正童年
教育離不開大自然,兒童成長中最好的課堂是大自然,在那裏,兒童會生長出無限的可能性 :詩人、畫家、音樂家、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海蒂和爺爺》真是百看不厭,深深被阿爾卑斯山的美所征服,同時被海蒂的純真自然所感染。
海蒂在大宅子裏生活,鬱鬱寡歡,晚上竟然夢遊,但是,一回到阿爾卑斯山,她燦爛的笑容又重新綻放,是那麼天真無邪,夢遊的狀況不復存在。
更令人稱奇的是,克拉拉因為想念海蒂,專程來阿爾卑斯山看她。在這裏停留的幾天裏,克拉拉不僅分外開朗,而且學會了走路,讓責怪奶奶的爸爸澤塞爾大為驚喜。如果克拉拉沒有遇到海蒂,沒有來到阿爾卑斯山,想必她的後半生將一直在輪椅上度過,永遠是那個被圈養的貴族小姐,不會成為真正的自己。
可以説,阿爾卑斯山是充滿靈氣的地方,正是大自然的巨大魅力,讓孩子變得無比幸福,讓孩子找到真正的童年。有研究説“城市裏的孩子沒有童年”,就是因為接觸大自然太少。
有記者在電影結束後,對部分影迷朋友進行了採訪。
記者問:“多久沒到大自然中去了?”
有的説:“一年吧”
有的説:“一兩年了”
有的説:“ 四五年了”
有的説:“兩三年了”
很多朋友表示好想走進大自然,好想去阿爾卑斯山,如果沒有看過這場電影,真的會忘記自己多久沒去擁抱大自然了,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患上了“大自然缺失症”。
大人們因為工作太忙碌,早上太陽沒出就去上班,太陽落山了才下班,週末還要加班,沒有時間接觸大自然。現在物質大為豐富,孩子們被電子產品、玩具充斥生活,再加上學業繁忙,接觸大自然的時間也少之又少。人們已經習慣了水泥森林中的生活,對大自然的瞭解缺乏慾望。
大人們只有在小假期的時候才能帶孩子出去遊玩,相比大自然,更喜歡帶孩子去商場、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遊樂園這些好玩好看的地方、或者能讓孩子接受知識薰陶的地方,卻忽視了身邊的自然風光,很多孩子對自然風光失去了興趣。
即使帶孩子走進自然,也只是侷限在周邊的植物園、公園,帶孩子玩耍的時候,存在心不在焉的情況,不喜歡欣賞大自然、不懂得引導孩子愛上大自然,而是隻顧看手機,疏於和孩子交流。
其實大自然才是孩子最應該去的地方,這裏空氣清新,陽光和煦,會讓真個身心都沉醉。擁抱大自然,孩子身心都會健康。
康奈爾大學環境心理學家的報告:生活越貼近自然的孩子,在面臨生活中的壓力時會產生越 少的心理負擔。孩子的家庭周圍自然環境越多,孩子就越少會出現多動、焦慮或消沉等行為。挪威及瑞典針對學前兒童的研究:有兩組學前兒童,一組每天在普通的遊樂場玩耍,一組在 有樹木、岩石的自然環境中玩耍,他們每天玩耍的時間相同,一年之後,在自然環境中玩耍的孩子表現出更強的平衡能力及運動能力。
大自然帶給孩子的“福利”
1、大自然讓孩子盡情綻放自己
海蒂之所以如此陽光淳樸,和她接觸的環境也是分不開的。在阿爾卑斯山生活,空間很大,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會讓人自由自在、張揚個性、熱情似火。在大宅子裏生活,空間受制約,需要遵循各種規矩,生活得有板有眼,會讓人感到心情壓抑,一點都不快活。
克拉拉見到海蒂就如同見到了光明,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當克拉拉被海蒂推着來到大街上,那開心的笑容溢於言表,而一回到家中不得不受人擺佈,不得不規規矩矩。在阿爾卑斯山,克拉拉開始有些矜持,後來鼓起勇氣學着大碗喝奶,還用舌頭舔碗,雖然看上去不斯文,但是特別痛快。童年就需要這種奔放的純真,無拘無束,才變得生機勃勃。
人本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一種接觸大自然的天然願望,小孩子這一願望更為迫切。如果不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而是把他們作為“釘在牆上的標本”,固定在房間裏,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種摧殘心靈的方式,往往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睏倦與苦悶、煩燥,進而危害身心健康。
蒙台梭利認為,每個孩子出生就有着與眾不同的“精神胚胎”,“一個個體的內在個性與自我, 是自然而然發展的,非我們所能左右,我們僅能幫助一個人實現他自己,為他除去生長過程中影響自我實現的障礙”。讓孩子蓬勃地綻放生命的活力,就是讓孩子擁抱大自然。
2、大自然讓孩子身體健康
克拉拉癱瘓後一直坐在輪椅上,人們以為她就這樣一輩子了,把她困在家裏,如同一個“廢物”。而克拉拉來到阿爾卑斯山,得到的待遇卻是和海蒂一樣的,可以肆意地外出欣賞大自然的風光,脱離輪椅坐在原始的凳子——“大石頭”上。當蝴蝶飛來的時候,她被美麗的蝴蝶吸引,忘記了自己不能站立,忍不住起身去捉,沒想到就是這個動作讓她重新站立起來,真的太神奇了。
有時候心病比身體上的疾病還要可怕,當你放空一切,盡情享受生活的時候,一些疾病會悄然離去。英國的韋德夫婦,妻子安妮得了癌症,被醫生宣告只剩下3個月的生命。他們決定完成周遊世界的願望,結果因為貪戀旅途的美景,沒有把自己當作病人看待,盡情體驗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奇妙,身體的種種不適都不見了,而且精力越來越充沛,安妮體內的癌細胞全部消失,韋德的冠心病也處在沒有危險的穩定期。
這是因為超級好心態與超然生活,使心臟啓動了自愈機制。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威斯利教授研究指出:在心情放鬆的狀態下,心臟可以分泌救人一命的荷爾蒙,它不僅在24小時內殺死95?上的癌細胞,而且對其他絕症也有極好的治療效果!
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説過,並不是醫生治癒了疾病,而是人體自身戰勝了疾病。
蘇霍姆林斯基和校醫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一些入學時患有疾病的孩子,經過接觸大自然,“ 紅光滿面,生機勃勃”。
這是因為大自然中空氣新鮮、氧含量高、細菌少,會提高孩子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髮育。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增強皮膚抵抗力、防止貧血、產生維生素D,陽光中的紅外線會促進血液循環,“陽光 不來疾病來” ,多接觸陽光會讓孩子身體健康。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適應不同氣候變化,會增強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保護身體少得病。
3、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教室
大學的時候,和同學一起到白洋淀去玩,路上經過一片麥地,有同學驚呼“這麼多韭菜!”原來到20歲還沒有見過小麥什麼樣,因為和韭菜長得很像,誤認為是韭菜。
在一次繪畫課上,老師要求孩子們畫一隻大公雞,有一個孩子從來沒見過真正的公雞,大腿畫得特別粗,和身子的比例完全不協調,而見過公雞的孩子,就畫得惟妙惟肖。
這兩個例子充分證明了接觸大自然的重要性,不接觸大自然,會缺乏對生活的真實感知,在有些方面猶如井底之蛙。
陶行知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成果證明:大自然是人們獲得聰明才智的源泉,也是培養人們獲得生存能力的基地。
豐子愷先生説過“自然是美的源泉” ,美是“人的道德財富的源泉 ”,是“善良和熱忱之母”。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可以陶冶情操,促進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説:“大 自然以及它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思維的主 要源泉,是發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學校。”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可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促進智能的發展和對知識的掌握。
美國當代美學家阿恩海姆認為:“岩石、垂柳、落日、落葉、清泉等等自然物,都具有和人體 自身一樣的表現力”。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詩人和畫家,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可以幫助他們 更好地欣賞和創作美好的文學、藝術作品。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生動地形容了農民工作的艱辛,我們每天都在吃各種食物,卻不知道食物是如何而來的,不知道是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對孩子來説是非常遺憾的事情,讓孩子親自去耕作、去收穫果實,體驗生活的甘甜,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好。
讓孩子擁抱大自然——還孩子真正童年
大自然的好處我們已經非常明瞭,那就多帶孩子擁抱大自然吧。接觸大自然不僅對孩子有積極的意義,對大人來説也是大有裨益。擁抱大自然,你收穫的不僅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還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身心健康的自己。
準備一本關於動物和自然的書籍,提前做好預習,帶孩子外出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觀察看到的動植物,讓孩子產生興趣,引導孩子愛上大自然。
準備幾個小袋子,帶孩子外出的時候,和孩子一起撿石頭、撿貝殼、撿樹葉,帶回家仔細觀察,如果更進一步,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藝品,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
準備一把小鏟子和小桶,帶孩子到沙灘上挖沙子,修建渠道、搭建城堡,讓孩子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保管孩子樂此不疲。
準備一頂帳篷,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裏,帶孩子外出露營,讓孩子觀察天上的星星,告訴孩子哪顆是啓明星、哪顆是北斗七星,如果你不瞭解星座,可以準備一本書,也可以在手機上查找。
準備一雙跑鞋,和孩子在大自然裏奔跑,感受風的阻力、感受腳下泥土的質地,順路看看周邊的風景和事物,既讓孩子鍛鍊身體,又增加認知。
帶孩子親自種植一顆小樹或者幾盆花草,觀察植物由發芽、到長出枝幹、變得茂盛、最終結果的過程,讓孩子體驗生命的神奇。
帶孩子去蘋果園、去櫻桃園、去草莓園,採摘果實,享受收穫的快樂,同時真正體會農民的艱辛,懂得珍惜一餐一飯。
帶孩子擁抱大自然的方式還有很多很多,只要打開思路,或許用最簡單的方式就能給孩子最好的快樂和收穫。
愛爾蘭詩人西默斯·希尼曾寫過一首小詩《個人的詩泉》,充滿了對兒時親近自然的感恩,以此結尾:
童年時,他們沒能把我從井邊,從掛着水桶和揚水器的老水泵趕開。我愛那漆黑的井口,被框住了的天,那水草、真菌、濕青苔的氣味……
爸爸媽媽們,你多久沒帶寶寶擁抱大自然了?一起來聊聊吧!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哦!感謝支持!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