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讓着弟弟”,孩子的回答讓媽媽後悔不已

從小父母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學會有禮貌,在外見到爸爸媽媽的朋友要主動打招呼,在家裏要讓着弟弟妹妹,吃飯的時候要讓長輩先動筷,似乎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既定而成的,只要違背了其中一條就很容易被按上“不聽話”的標籤。

為了當父母口中“聽話”、“懂事”的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即使受欺負了也不敢向父母表達,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內向。

“媽媽,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讓着弟弟”,孩子的回答讓媽媽後悔不已

趁着中秋節放假去表姐家看她的兩個小寶寶,老大6歲了,老二剛剛1歲,剛剛進門就聽到表姐生氣的跟老大説“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多讓着點弟弟麼?”

這時候老大也特別委屈地跟媽媽説“媽媽,我為什麼每次都要讓着弟弟,可是我也喜歡這個玩具啊”。聽到孩子説這句話,表姐一下不知道該説什麼了。

“媽媽,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讓着弟弟”,孩子的回答讓媽媽後悔不已

的確,在我們傳統觀念裏,老大就要讓着弟弟妹妹,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是正確的麼?

經常在家被教育忍讓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也就是説會過分關注別人的行為,情緒很大一部分情況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這樣的孩子更敏感也更獨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大一部分程度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媽媽,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讓着弟弟”,孩子的回答讓媽媽後悔不已

同樣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的還有這些行為:

過分攀比

當家長們在一塊談起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禮貌的説:你看看人家學習多好、又會畫畫、還那麼懂事,你也要像人家學習啊。

雖然只是禮貌性地誇讚別人,但是這種話對孩子來説是一種否定自己的行為,是一種打擊和傷害。

“媽媽,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讓着弟弟”,孩子的回答讓媽媽後悔不已

過分謙虛

中國人的謙虛表現在方方面面,對教育孩子上也不例外。當鄰居談論起你家孩子有多優秀多棒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説“沒有沒有,孩子的缺點多着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過分謙虛易讓孩子認識不到家長對自己的肯定和鼓勵,總覺得自己沒做好,因此常對孩子表示肯定和讚美,是幫助孩子養成樂觀性格的最重要的一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14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讓着弟弟”,孩子的回答讓媽媽後悔不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