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作者 | 木人

看過這樣一對母子故事:

兒子拿着新買的玩具讓媽媽看,媽媽不屑一顧:“天天就知道買這些,給你的生活費,是這麼花的啊?”

兒子解釋這是自己打工賺錢買的,媽媽繼續批判:“買點有用的東西多好?”兒子無言以對。

兒子刷到好看的視頻給媽媽看,媽媽訓斥:“天天就知道玩,人家王阿姨的兒子,都是博士了,你呢?”兒子一時呆若木雞;

兒子回到家,開心地分享:“媽,小雨跟我説……”媽媽打斷他:“小雨現在在幹啥?找到工作了嗎?”兒子搖頭,媽媽説:“那你少跟她一起玩,自己沒出息,還天天拖着你玩,像什麼樣子。”

後來,有一天,兒子回家,媽媽正跟人打電話:“現在孩子大了有想法了,從來不跟我分享的。”兒子默默關上房門。

那一幕,更像是關閉了“心門”。

孩子不哭不鬧,心卻遠了。

網友們紛紛表示感同身受: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不分享便是隔閡,願意分享才夠親近。

沒有不想跟父母親近的孩子,只有讓孩子無奈而絕望的父母。

若開口總是被訓斥、嘲笑,換來失望,久而久之,只能拒絕分享和靠近。

每個長大後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幾種絕望。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被遷怒,被打罵

《爸爸當家》中,王祖藍講過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爸爸回來忽然衝他大發脾氣,他就疑惑:“我幹過什麼?為什麼這樣?”

媽媽跟他解釋:“爸爸在外面工作很辛苦。”

但是小孩子的心聲是:“他工作辛苦,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當年的他感到很委屈。

孩子被遷怒,痛在莫名其妙,委屈自然加倍,絕望便不期而至。

《春日遲遲再出發》中的林承緯,也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爸爸時常因為生活不順,遷怒於他。有時候,爸爸喝酒後,會在半夜三點衝到他的房間,將他拉起來,然後揍他一頓。

如果孩子錯了,捱打被罵也能理解。

如果孩子無錯,卻因父母心情煩躁、工作不順被遷怒打罵,孩子心裏何其委屈,絕望?

林承緯二十幾歲時,有人告訴他,父親去世,請求他去見最後一面,他卻拒絕了。因為一個總是遷怒、打他的父親,早已讓他絕了對父愛的期待和念想。

當父母總是遷怒、指責、打罵孩子,孩子便無法看見、相信父母的愛。

久而久之,恨悄然紮根心間。

父母的遷怒,就像孩子頭頂的暴風雨,突如其來、傾盆而下,沖走孩子的安全感,帶給孩子滿滿恐懼。

如果父母不能温暖對待孩子,用愛呵護,而總是遷怒、打罵孩子,孩子也就勢不可擋地跟父母不親了。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被“為你好”的控制慾吞沒

電視劇《新居之約》中有一對母子。

兒子從國外放假回家,知道父母離婚,卻選擇不告訴媽媽自己回國,直接去爸爸家住。

後來,媽媽一再要求他跟自己回家住,還質問兒子,回家為何不告訴媽媽,兒子無奈道:“我倒時差太累了。被你知道我回來,我會更累。”

媽媽不解:“你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是媽媽幫你安排的。”

兒子卻答:“就是因為你都安排好了,家裏大大小小的事,大到買房子買車,小到我穿什麼顏色的襪子,你都安排好了,可是媽,我需要自由啊!”

他還説,自己之所以選擇出國讀書,就是因為想要自由。即使在國外過日子辛苦,也比在家裏被媽媽安排、控制舒服多了。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兒子轉身離開,留下媽媽黯然落淚。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就像是孩子喜歡吃蘋果,父母非大口喂他香蕉,付出者固然辛苦,殊不知接受者也苦不堪言。

父母“為你好”的控制慾,是落在孩子頭上沉重的枷鎖,生出累和無奈。日積月累,孩子難免壓抑窒息,絕望到想要逃離。

父母可以指點孩子的人生,卻不能步步替代而行,因為孩子作為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想要的人生。

當我的人生,我卻不能做主,無奈絕望,自然也就無法親近父母。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被冷漠地忽視

網上有個問題:“孩子跟父母不親,一定是父母的問題嗎?”

一名網友講了自己的經歷。

他曾一年不回家,會想念家鄉的食物和陪伴自己的狗,卻一點都不想念父母。

雖然從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跟自己説的話很少,相處時間很短。對自己的關心太少,冷漠太多。

記憶中,一次生病,媽媽帶他出門攔了一輛車,付了錢就讓他一個人去診所,因為媽媽要去打麻將了。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而爸爸,每天下午回到家就睡,基本不跟他説話,有時候他有問題或者想跟爸爸説話,爸爸也閉口不答。

媽媽是家庭主婦,但從來不會為他們準備早餐。上學時,早餐都是頭天晚上剩的飯菜,自己熱一下。即使過年也沒有大餐,除夕夜隨便吃完飯,父母就出門,只剩下他一個人待在家。

如今,他一個人在外地工作,父母偶爾來電話,對話不超過5分鐘。

習慣了冷漠常態,突然的關心讓他很不適應,雖然很羨慕別人的親密關係,但他寧願父母不要跟自己打電話。

他説:“也許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最希望你過得好的人,但可悲的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對你是冷淡的。”

被父母冷漠忽視的孩子,也可以成人,但是很可惜,我們的孩子大概率地跟我們不親了。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説:“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是親子關係的緊密關係。”

養育的初心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但養育的終極願望,是期待孩子與我們足夠親近。

唯有足夠親的土壤,才能生出感恩的花朵,才能有餘力創造更美的天空。

當父母始終温暖有愛,孩子自然願意微笑靠近。

共勉。

—— End ——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作者:木人,生活記錄家。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36 字。

轉載請註明: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經歷過這3種絕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