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藥店都買得到的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你真的吃對了嗎?
説到理中丸,大家可能會很自然想到調脾胃,尤其是脾胃虛寒,怕吃涼的,耐熱不耐涼,食慾差,肚子涼喜温的,大便拉稀、拉肚子,那咱們可能就很大概率會用上理中丸。
但也有人反映,我也有類似的情況,怎麼用了不見效果,甚至有的反而加重呢?
不説別的,症狀之所以會加重,一般就是你用錯了。
下面咱們就來給大家拆解一下理中丸這個方子,看看它到底可以怎麼用,該怎麼用,哪些人適合用,哪些人不適合。
理中丸,是《傷寒論》裏的方子,方子很小,只有四味藥,人蔘、白朮、乾薑、甘草。
應該説,理中丸是個温裏劑,適合太陰裏寒的情況。
什麼是太陰裏寒?我們來看看太陰裏寒會出現的症狀: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點生冷的、涼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脹腹滿,嘔吐,肚子發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頻等。一般來説不渴,不怎麼想喝水,飲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温熱水。
有的人可能會有手腳涼、小肚子摸起來涼、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裏位有寒,人體的恆温機制被打亂,津液輸布出表少,體表温煦不夠引起的。
因為裏寒,津液缺乏推動能量,那津液就容易停留不流通變成水飲,水飲往下跑,表現出尿頻、便稀。水飲往上跑,就可以表現出嘔吐,不想喝水。
那麼碰到太陰裏寒的這種情況,《傷寒論》裏講「其髒有寒」,就是裏位有寒,那要「當温之」,用温裏的方法,來驅除這個裏位的寒,張仲景就用了理中湯。
也有用理中丸的,丸劑起到一個緩治的作用,比較適合上焦有寒,或者你嘔吐泄瀉很厲害的時候,吃湯藥一下子就吐掉或者拉出去了,就用丸藥方便些。
理中湯(或者丸劑)在《傷寒論》裏有三種用途。
第一種是霍亂吐利。古人説的「霍亂」不是今天的傳染病,就是指這種又嘔吐又拉肚子,上吐下瀉的症狀,叫做霍亂。
第二種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裏寒影響到消化的問題了。
第三種是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頻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見胸痹心痛,這個是上焦有寒,還可伴有食慾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脹、便稀、尿頻等或然症。
這些情況其共同點都是有裏寒的問題,還伴有胃虛。
反而言之,如果你不是有裏寒胃虛的情況,是陽明裏熱,表現出不怕冷反怕熱,口渴喜涼、口臭、腹脹、大便難、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熱夾雜,上火,口臭口苦,長痘痘,心煩,也可以出現嘔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這些情況可能就不適合了,大家遇到要注意區別。
然後,我們再來拆解一下理中湯這個方子,人蔘、白朮、乾薑、甘草。
理中湯用人蔘,是因為出現了「食不消」的問題,出現了胃虛,那用人蔘調中補津液。(《傷寒論》裏如何用人蔘,也是很有講究的)
然後還用到了白朮。《傷寒論》裏的白朮是生白朮,性味苦温,能温裏,能燥濕,能去裏位的寒飲,處理這個霍亂吐下不止,寒飲引起的下利、嘔吐、胸上有寒等。
白朮還可以幫助消化,主要是針對這個水飲影響的食慾不佳、吃東西不消化,白朮去掉水飲後,消化就會變好。
相比生薑辛散偏表,乾薑則温裏偏裏,多用於裏寒。能温中止血,還可以用於裏位的出血。
甘草和乾薑則組成了甘草乾薑湯,温裏補津液,可用於肺痿偏寒,肺中冷的問題。有句話叫「温裏宜四逆輩」,那這個甘草乾薑湯、今天説的理中湯,還有比較有名的四逆湯,就都屬於四逆輩這一類的方子。
甘草乾薑湯看似兩味藥,一個小方子,但其實上、中、下焦的虛寒,都可以考慮用,如上焦有寒多出現吐涎沫、喜唾,還可以出現胸痹心痛等症;中焦有寒多可見消化問題,如納差、耐熱不耐涼、大便冷秘或者稀、吃冷的拉肚子;下焦有寒可以見尿頻、小便清長、腳攣急、或者是生殖系統的一些問題。如此一推,其實它能治療的症狀非常廣泛,關鍵是要抓住其方證特點。
那也有些人用的不是理中丸,加了一味藥附子,用了附子理中丸。那為什麼加附子呢?
附子適用於虛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裏寒的情況。它可以温裏,用於太陰裏寒,和乾薑一塊温裏,比如四逆湯,治療太陰病。那它還可以治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湯。
所以後世用的理中丸加附子是為了加強驅除裏位寒濕邪氣的作用,而不是説補陽氣,增加脾胃陽氣,這麼説是不對的。
小小的一個理中丸,很多人認為它是健運脾胃的,多用於脾胃虛寒,怕吃涼的、拉肚子等症,但其實辨證對了,它還可以用於治療鼻炎、治療胸痹心痛、治療心下痞硬、治療慢性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