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捱罵後有以下表現,多半內心缺愛,未來有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健康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都有這種體驗:

即使情緒再好,面對孩子犯錯時,有時候還是忍不住發脾氣。特別是當自己本身心情就煩躁的時候,孩子還在一邊胡攪蠻纏、撒潑打滾,火氣頓時就上來了,傷人的話脱口而出。

這時,你有認真觀察過孩子的反應嗎?

當他們被捱罵後,是會選擇直接跟你頂嘴,還是沉默不語,滿臉受傷呢?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在心理學家看來,孩子被罵後不同的反應,往往能看出其未來的性格。其中有一種需要多上心,未來有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

從孩子捱罵後的表現,能看出其未來性格?

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捱罵,他們往往會形成某種條件反射,而這個本能的反應就暴露了她們當下的心理狀態和選擇偏好,並且能從其中看出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一、如果孩子沉默不語

被罵完以後沉默的小孩,通常有兩種解讀方式——

一是孩子已經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因為“理虧”所以不敢説話,這類小孩的情商比較高,往往做錯事懂得自我反省,不辯解不甩鍋。

二是孩子也許並沒有發現自己錯在哪裏,只是被父母的高音調和憤怒的表情給嚇住了。因此害怕一時間無法做出及時的反應,只能先乖乖保持沉默。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是易怒父母,經常忍不住批評小孩,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在被捱罵後通常也會用沉默在偽裝自己。

他們因為常年為父母暗示“你是不好的”“你這樣做不對”,所以內心缺乏自信,對自我的評價過低,性格自卑又敏感。

再加上父母教育的方式,往往容易加劇親子間的隔閡,以至於孩子以後遇到事情以後都會選擇自己消化、默默承受,不願意對着父母傾訴,因為他害怕自己的發言又被受到打擊和嘲諷。

二、如果孩子直接頂嘴

父母説一句,他們可能要回十句,常常讓人感覺到異常頭痛。其實,有時候也不能全怪孩子不懂事、沒禮貌,這時候要學會辯證思考孩子反駁的話是否合理。

1、如果孩子不停地打斷父母的發言,而且一味地推卸責任。

這可能就是比較沒有教養的表現,父母不妨考慮一下是不是平時自己沒有給孩子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經常插嘴打斷他們的話,所以也讓他們有這個壞習慣。

並且要多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教育他們不要只會一味地推卸責任,跟父母頂嘴。

2、如果孩子有理有據,思維邏輯縝密。

恭喜你,説明你家孩子是個有主見又自信的小孩,他們知道維護自己的權益。當自己受到無端的指責時,能夠大聲反駁,並且輸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需求,這類孩子以後更容易獲得他人的賞識。

三、如果孩子毫不計較,還想辦法哄你開心

這個信號可能會相對危險,父母可要放在心上。

很多時候越是表面上看起來“沒心沒肺”的人,他們的負面黑色能量就越多。

因為孩子不像成人,他們的負責管控情緒部分的大腦區域尚且發育完全,所以很多時候小朋友們的情緒管理能力是相對較差的。

高興還是難受,孩子們都是直接寫在臉上的,大人一看便知。

成年人捱罵後,心情尚會不佳,何況是孩子。而且孩子還有一點特別自處在於:在他們的世界中,對自我的評價是從父母那反饋而來的。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是不是特別在意父母的每一句話,感覺他們稍微説重一點,我們就會心裏難受,恨不得找個地方躲起來。

捱罵以後的情緒是糟糕的,給父母的反饋也是直接的——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但有一類小孩經常捱罵還毫不計較,甚至想辦法哄你開心,生怕父母不喜歡自己。

這類孩子內心往往是缺愛的,他們總容易陷入失去害怕父母之愛的漩渦中,所以格外隱忍,生怕自己惹父母不高興,特別在意父母的情緒變化,甚至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日子過得特別憋屈。

《討好是一種病》中提到:“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悦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美和認可上癮。”

如果父母們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趨勢,就需要提高警惕,看看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缺乏關愛,導致他們內心總是沒有安全感。

【最後總結】

父母養育孩子,要學會多做好溝通工作。

有時候小孩確實比較調皮難教,這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可能沒跟上父母的思維,再加上中間的溝通工作沒銜接到位,以至於孩子沒有明白父母的意思。

一味地批評並不能改變什麼,不如先從自身做起,先讓自己的情緒冷靜一下,再想着教育這件事,如果實在控制不住,至少要把自己批評孩子時的音調稍微往下降一降,對孩子們而言也是挺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