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14歲階段,容易出現四種行為,家長做好三點,讓他不再叛逆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現象不在少數,讓父母和社會極為擔心。
在我國,14歲是個分水嶺,因為此年齡段的孩子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所以一般的違法行為都能得到從輕處理。這會讓少數未成年人有恃無恐,讓他們有了挑戰法律的膽量。
因而14歲是個危險的年齡,要引起父母的重視並抓好對孩子的教育,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犯罪的深淵。
據報道,有2名孩子在偷竊時被警察抓獲。他們剛滿14歲已作案40多起,涉案金額高達20多萬元,違法情節非常嚴重,但2人仍然滿不在乎地説:“沒事兒,我還可以偷400天”。
這讓他感覺沒有面子,就用隨身攜帶的彈簧刀殺害了父親,這得有多大的仇恨才能做到?
孩子在即將成年的特殊階段,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越是父母不允許的事越喜歡幹。
因此,父母要改變打罵和命令式的教育,以避免與孩子產生大的爭執和矛盾,讓事態繼續惡化。
那麼,孩子在14歲這個階段,容易出現哪些行為呢?
有的孩子在小時候特別乖巧聽話,長到14歲以後行為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他們會喜歡新奇、刺激的東西,希望嘗試以前沒有經歷過的事,並以標榜自己特立獨行為榮,比如與父母頂嘴、談戀愛、上網打遊戲等,有的還夥同他人偷竊財物。
因為孩子年齡不大,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所以父母出於關心會天天嘮叨或者經常插手孩子的事情,這樣會讓孩子感到極度的厭倦。
特別在長到14歲以後,他們有了獨立的思想,會抗拒父母的管教,並對他們千篇一律的管教嗤之以鼻。
他們希望擺脱父母的控制,以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
有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格上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他們自以為已經長大,總想堅持自己的想法,一旦與父母意見不同,不僅會與父母頂嘴,還會產生厭學、叛逆的心理,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不論父母怎麼教育也聽不進去。
現在不僅在城市,還有很多農村的孩子,因為父母寵溺等原因變得愛發脾氣,對待父母如同仇人一般。
1)給他們自由的空間
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父母要改變以前愛嘮叨的習慣,更不要事無鉅細地進行叮囑,或者採用命令式的態度對孩子説話。
當孩子有煩惱不想説話時,要給他們自由的空間,讓他們進行獨立的思考,學會自己解決內心的煩惱和問題。
如果父母事事幹涉,不但會讓他們反感,還會讓其關閉自己的內心世界,把父母隔離在外。
2)接納孩子的想法
有的父母見不得孩子與自己頂嘴,認為這是不服管教的表現,因而會對孩子大發脾氣。
本來孩子就是因為心情不好才與父母頂嘴,如果再遇上父母發脾氣,更會激怒他們,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
3)儘量多陪伴孩子
孩子在青春期容易逆反,主要是因為缺乏陪伴。
有的父母因忙於工作而疏於陪伴孩子,即使回家也只是關心他們的學習,導致其在感情上沒有寄託,從而去外面尋找新鮮的刺激。
所以,父母要經常反省自己是否陪伴過孩子以及是怎樣陪伴孩子的?同時,要多抽時間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想法並且為他們答疑釋惑,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人説,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誠的關愛,變得理解和尊重父母,並且願意主動地聽取父母的意見,減少叛逆和犯罪行為的發生。
因此,在孩子14歲這個特殊的時期,不管自己工作再忙、生活再艱難,也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