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糖尿病患者怎麼吃主食?主食也有“長壽比例”,很多人都不知道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健康

導語:主食是我們每天都會攝入的食物,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包括白米飯、麪條、饅頭、煎餅等,這些食物是我們的飽腹首選,但是也有很多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對主食的瞭解還不夠,不知道怎麼吃才健康,本文今天就和大家討論下。
糖尿病是一種典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可以劃分為不同種類,包括比較常見的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另外還有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其它特異性糖尿病。不同的糖尿病類型在發病機制方面有一些區別,但是患者無疑都伴隨着血糖升高問題。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糖尿病患者和主食是“敵對”的關係,因為他們認為,碳水食物=高糖食物,其實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
事實上,我們現實生活中,吃的很多食物,甚至是一些蔬菜,都屬於碳水食物,但是它們和主食之間有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主食大多屬於精製碳水化合物。
這裏説的精製不是“精緻”,並不是説它長得有多好看,而是指這些食物為了好吸收,會在加工過程中去掉大量的膳食纖維,最終剩下來的大米、麪粉等,其實都是精製的澱粉類化合物。

一)適量吃食物而非食品
糖尿病患者肯定是需要控制精製類主食攝入的,要少吃,而且儘量要吃天然的,而不是過度加工的主食,換句話説,就是我們要去吃食物,而不是去吃食品。我們可以適量吃白米飯跟麪條,但是要少吃蛋糕和餅乾,因為這些經過細加工的食品,更容易被吸收,也更容易刺激血糖升高。

二)避免完全不吃的極端
不過,若是糖尿病患者矯枉過正,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糖尿病合併肥胖的人羣,為了在控糖的同時維持體型,加快減肥,就會選擇直接不吃主食,任何精製碳水化合物碰都不碰。
然而,嘗試過這種方法的人,大多表示,根本行不通!短時間內,確實可以看到血糖有所降低,體重趨於穩定,但是時間一長,毛病就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長時間缺少碳水攝入,人們慢慢開始出現記憶力下降、四肢無力、精神萎靡等問題,還有的人性格也開始出現變化,脾氣開始變得暴躁,而且經常掉頭髮,女性還可能出現月經推遲、經量減少,甚至閉經的情況,這些都是身體離開碳水之後可能出現的反應,因此這裏也不建議大家完全拋棄碳水的日常攝入。

很多糖尿病患者對於怎麼吃主食,一直都沒有一個定數,哪怕是諮詢一些長時間抗糖經驗的人士,得到的回覆也往往是不一樣的。其實,不只是糖尿病患者,醫學家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也一直沒斷過,最近又有一項新的理論成果,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參考。

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子刊上,最近發佈了一則關於碳水化合物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究竟攝入多少佔比的碳水才是健康的。在對人羣樣本經過採集對比之後發現,在每日攝入的能量中,40%到70%由碳水來供應的話,這類人羣是更長壽的。
簡單來説,碳水化合物吃太多或者是吃太少都是不健康的,都有可能縮短預期壽命,所以我們需要注意下。
可能有的人認為,即便是適量吃主食,也還是擔心控制不好量,那麼這裏再給大家提供一點建議,就是在吃主食的時候,可以嘗試攝入抗性澱粉。

普通的澱粉大家都吃過,可以被我們體內的消化酶充分代謝、吸收,但是抗性澱粉不一樣,這種物質並不會再咀嚼過程中被唾液澱粉酶分解,也不會再進入小腸後,被澱粉消化酶分解,而是在最後留給腸道內的細菌去發酵,所以我們人體不會從中獲取很多熱量、糖分,但是它卻可以提供一定的飽腹感,所以可以當主食食用。

精製主食中的抗性澱粉並不是天生自帶的,想要增加食物中抗性澱粉,還是需要一點步驟的。通常情況下,像白米飯、饅頭這樣的主食,在燒熟之後,裏面的澱粉糊化,這時候如果把食物放進冰箱,靜置冷卻,裏面的抗性澱粉就會增加,而後續,即便是重新加熱,食物裏面的抗性澱粉也會比原來多很多。
舉個例子,我們拿昨晚剩下來的米飯炒蛋炒飯,那麼這裏面的抗性澱粉含量,就會比直接煮飯要來得多,再比如壽司,用的一般都是冷卻過的米飯,這裏面的抗性澱粉也比較多。

不過,食物在冰箱保存的時候要注意兩點,第一點是一定要蓋好保鮮膜,單獨存放,畢竟冰箱裏的東西很繁多,要減少細菌污染,第二點就是控制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天。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並不是把食物多冷卻幾遍,再多加熱幾遍,抗性澱粉就會變得更多,這也跟食物的種類有關,有的食物原先就那麼多澱粉,不管重複多少遍,也不可能無端長出更多的抗性澱粉。
當然了,也有的人不喜歡吃冷卻過的食物,畢竟米飯在冰箱放一晚上,即便是第二天加熱了,口感也不如剛煮熟那會兒好,所以在抗性澱粉的選擇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慮。
結語:糖尿病患者在吃主食方面,有很多講究,可以參考主食的“長壽比例”,為40%到70%,不可過多或者過少,也可以嘗試攝入抗性澱粉,或能幫助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