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誰都希望他是個“萬人迷”,可以結交很多的朋友。但是當孩子不受別人歡迎時,有的家長會生氣質問其他家長,有的會氣沖沖把孩子拉回家自己跟孩子玩。不過以下這位爸爸的做法,卻讓常人意想不到。
“有些朋友不是‘朋友’”
在上小學之前,馨馨和同學們相處非常融洽,可是步入小學後卻被同學們孤立了。一天回到家,馨馨跟爸爸傾訴:“班裏有一個女同學經常會請大家吃零食,大家都喜歡圍着她玩,老師也很喜歡她,好多次我想融入他們的小團體都失敗了,因為我不肯認他做老大”。
“那麼她為什麼不喜歡跟你玩呢?”,馨馨想了想,“因為我好幾次考試都超過了她”。爸爸給了她一個在那個年齡無法理解,但馨馨仍記到現在的回答:
“她們喜歡她是有目的的,如果每天我給你50塊錢,你去買零食請大家吃,你也會有很多‘朋友’。但那種朋友不是朋友,真正的朋友跟你做朋友,只會因為你是你”。
當孩子被孤立或者沒有朋友,家長應該怎樣做?1、不要否定孩子的社交能力
當孩子處於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出現害怕和害羞是正常的反應,家長沒有必要把孩子的這種反應歸為“內向”或者“不善交流”的行列。孩子在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產生的牴觸情緒家長是應該理解、接納的。
當孩子遭遇友情問題跟父母傾訴時,我們要認同他們的情緒,認真傾聽事情的經過,將孩子當成一個與自己平等的個體進行第一步交流。
不管孩子遭遇了什麼,都不要否定她的能力和個性。在他表達出悲觀、懷疑自己的情緒後,家長要立即給予孩子某些方面的肯定,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受人喜歡的,是值得被人愛的。
在小包子遇到別人不跟自己玩的情況,蔡少芬媽媽就回答的很好:“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笑容多一點,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如果你還計較,你永遠都是一個不快樂的人。
這句話也很好的和文章開頭那位爸爸的反應連接起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友觀,對朋友會有不同的判定。但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做好自己,堅持自己。3、不要直接干涉孩子的社交
看到別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而自己孩子落單,可以適當幫助的孩子融入集體,但最好是由孩子裏面較活潑的一個來邀請而不是家長硬往裏面推。
如果孩子們之間不慎起來衝突,在他們能解決的情況下,家長沒有必要參與其中,除非發生了肢體接觸的確需要家長的幫助,家長最好間接的引導而不要直接去參與。
我們沒有辦法去替代孩子交朋友,但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構建友情的關鍵因素:分享和認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體驗和其他小夥伴們交往的樂趣,才會願意主動和別人交流。
各位朋友,你擔心孩子的交友情況嗎?你會干涉孩子的友情嗎?歡迎説出你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