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拼死生下孩子,一年後丈夫再娶,人性面前有一個人比她更慘
01.《人間世》女主角之一的張麗君
一位癌症晚期,不顧生命安危,拼死生下孩子的女性再次被人們關注,她就是張麗君。
一年多前,有部評分很高的紀錄片《人間世》,片中記錄多個與癌症和絕症抗爭的人,觀眾無不感慨,健康比什麼都重要,珍惜當下!
張麗君是其中女主角之一,2015年26歲,結婚不到一年,懷孕五個月時,竟查出胰腺癌晚期。
面對生下孩子,會耽誤最佳治療時間,且因早產,孩子夭折率很高,成為兩難選擇。
她和醫生反覆確認病情不會影響到孩子後,毅然決定放棄生命,將機會留給孩子。
她認為即使自己的生命終結,也應該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看看。而且,希望孩子能陪伴老公,當他老了,不會一個人太過孤單。
治療期間,丈夫悉心照顧,初為人父的欣喜還未真切體驗,就要面臨失去摯愛的殘酷現實。
張麗君懷孕七個月時生下孩子,她怕孩子對自己這個母親沒有記憶,錄了18年的生日祝福,特意穿紅色衣服,顯得喜慶。
視頻錄製過程,她的頭髮逐漸掉光,甚至額頭都長出瘤子,卻依然笑説,孩子會覺得她青春永駐。
她的選擇得到很多人讚許,認為她是偉大女性,為孩子的生毅然赴死。不忍老公往後餘生形單影孤,搏命生產。
猶如童話故事般的開始,結局未必美好!
張麗君去世一年多,丈夫再婚。甚至網友爆料,孩子已過繼給堂姐,目前跟爺爺奶奶生活。
很多網友為她鳴不平,付出生命代價,換來今天的結果,不值得、也不公平。
其實,這只是人性體現。
任何一種關係都是雙向奔赴才有意義,單方面付出,往往事與願違!
無論當初兩人多恩愛,讓孩子替自己守在丈夫身邊,為他養老送終,不惜以命換命,都是她無愧選擇。
02.趨利避害的本能需求就是人性
人們感動、慨嘆,卻無權阻止對方追求自己的幸福,滿足自身需求,這是人性中的趨利避害本能,無可厚非。
而且,張麗君拼死生育,也有自身考量。她讓孩子來到世間,出於女性本能,希望告別這個世界時,不留遺憾,人生圓滿。
疾病無法阻止她成為母親,拼盡全力為婆家留下後代,也算有個交代。
因此,她的做法可以理解,以決絕方式留在親人記憶裏,是趨利避害選擇。
人們憤慨的是,她去世僅一年,丈夫不但再婚,而且將她用命換來的孩子“棄養”,實在難以接受。
其實,這是丈夫的權宜之舉,畢竟長遠打算,將孩子過繼,對自己重組家庭利大於弊。
殘酷現實往往將理想愛情和完美伴侶打回原形,令人意難平。
如果你看完下面的故事,或許能好受點,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故事。
一位正在哺乳期,兒子只有十個月的母親,因一場工傷事故離開人世。嗷嗷待哺的孩子再也等不到媽媽的乳汁和愛撫,失去母愛是他一生的痛。
人們對這個孩子和她丈夫異常同情,唏噓以後父子二人的生活相當艱難。
出乎所有人意料,丈夫一邊打理妻子喪事,一邊馬不停蹄相親,竟然不到三個月,就重新娶妻。
很多人指責他的行為有悖常理,妻子屍骨未寒,居然閃婚,簡直不可理喻。
其實,若站在他的角度可以理解。兩人關係一般,即使有孩子後,依然終日打麻將,在外應酬,對母子二人漠不關心。
雙方經常吵架,沒有深厚感情基礎,同時也想盡快找個人照顧兒子,畢竟自己從未管過孩子,對育兒毫無經驗。
幸好再婚妻子心地善良,對兒子視如己出。讓孩子感受到母愛,或許這也是父子的共同需求。
因此,《半山文集》 中説:對於人性,多做理解,少做判斷, 更不要去看高或是貶低。
所以,
角度不同,選擇和認知皆不同,凡事沒有對錯。
03.兩次傷害讓孩子成為最慘的人
張麗君的選擇無可厚非,若能理解孩子感受,或許結局不同。
孩子面對世界的好奇,被母親離世的慘痛現實擊碎。他會認為是自己害死媽媽,才被懲罰失去她,從此天人永隔。
而且,他會感到被母親拋棄,造成終生心理創傷。若不通過自我成長或專業人士協助,很難走出這個“心理卡點”,成為不可言説的傷。
即使走進另一個家庭,被養父母善待,潛意識中依然有此認知,揮之不去。
正如《人生海海》中説:“人活一世,總要經歷很多事,有些事像空氣,隨風飄散,不留痕跡;有些事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時留不久;而有些事則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
被拋棄的恐懼猶如封印伴隨,由此產生的自責、自罪,甚至低價值感、低自尊、羞恥感,易患心理和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成癮行為、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有童年期被父母拋棄經歷。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曾説:被父母“拋棄”的孩子,早就在心理上被認證為“假死亡”。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出生就被送人,養父母對他很好,但他依然無法原諒親生父母,至死都不見他們,可見怨恨之深。
後來,為治癒此創傷,做過心理諮詢,後又熱衷禪修,雖得到某種緩解,但是那種被拋棄的“情結”始終存在。
導致悲劇重複上演,和女友未婚生女後,對母女二人不聞不問,導致她們領救濟金,也絕不接濟。
看似無情無義,其實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被複制和傳承。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説:“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大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成為代際傳遞,無人倖免,是最大的悲哀!
如果説母親因生自己去世,對孩子是第一次傷害,那麼,現在被過繼成為二次傷害。他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才被父親再次拋棄。
很有可能成長過程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活得卑微、怯懦,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我,只為得到他人認可。
兩次嚴重創傷,會嚴重影響未來人生走向,步入不是拋棄別人,就是被拋棄的“死循環”。
當然,也可通過心理成長弱化負面影響,但需付出巨大努力和毅力。
當父母主動或被動放棄孩子時,他們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上演,孩子們都能得到雙親愛護,在健全原生家庭快樂、心身健康成長!
圖片來自網絡
#情感大V説#
【本體自在: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諮詢師,“十佳心理科普大使”,探討心理和社會百態,終身成長者!歡迎關注@本體自在,一起踐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