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二胎政策的開放,很多父母都動了生二胎的心思,唯一的擔心的就是怕老大會反對。很多父母在生二胎之前都是偷偷摸摸,生怕孩子會發現後難以接受。然而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反對的真正原因——父母的偏心。
生二胎的煩惱,不僅我們有,明星大腕也不例外。5月29日應採兒順利生下二胎,取名好好。由於老婆在醫院待產,陳小春自然也是日夜守護在老婆身邊,大兒子只好交給外公外婆來帶。
不知道是父母長時間不陪伴自己,還是家裏親人對Jasper説了什麼,他的情緒變得很低落,甚至打電話問:什麼是妒忌?一再確認是不是會像以前一樣愛他。
為什麼孩子會恐懼父母生二胎呢?父母生二胎,就意味着家裏會有新成員的加入,很有可能會替代自己的位置。兩個孩子或多或少都要進行資源爭奪,小到玩具,大到父母的愛。是的,這種想法絕對是每個孩子知道父母要生二胎後的真實寫照。
偏心,是多孩兒家庭的父母傷害孩子最直接的方式。曾經有一個孩子這樣説自己的父母:“不愛,是沒有見過什麼是愛;偏心是自己親眼看到別人可以得到愛,而自己卻不被愛。“
多孩兒家庭中的順序“歧視”説到多孩兒家庭中父母的偏心,幾乎沒有一個家庭可以倖免。有句話這麼説:在一個多孩兒家庭,95%的父母會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願意承認罷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出生順序效應”,説的就是在同一個家庭中,孩子的家庭地位和出生順序有着直接關係,最終導致孩子的不同性格和行為。
一般而言,最早出生的孩子也是得到過父母全部時間和愛;中間出生的孩子,既要尊重大的,還要謙讓小的,處境最為艱難;最小的孩子,會像老大一樣得到全家的關注。這時候,孩子的性格往往是這樣的:老大懂事,老二懦弱,老三比較叛逆。
在書中,他還提出一個“中間忽略”定律,説的是處在中間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忽視。這也正印證了一句老話:“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人疼。”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在多孩兒家庭中常常有一個怪現象:好孩子越來越好,弱孩子越來越弱。之所以會這樣,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往往喜歡採用比較的方式督促孩子進步。而實際上,每個孩子希望被關注,一旦發現自己某些方面比較弱的時候,就會主動放棄,自己再去選擇相反的方向發展。
於是在這個父母爭奪戰中,好孩子會用父母認為的“好”爭奪家庭地位;而所謂的弱孩子卻在用父母討厭的樣子來吸引父母的關注。這樣一來,好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受到父母的“優待”,而弱孩子會認為父母太“偏心”。
公平對待,真的是最佳的養育方式嗎?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能夠做到公平,不偏心,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事實上,由於孩子年齡、性別、長相和性格的不同,我們不自覺的就做出了偏心的事情。
在很多多子女的家庭中,大多數父母往往會採取“每個孩子都一樣”的原則,來表示自己的公平。事實上,這種做法反而縱容了孩子之間的競爭和比較。事實上,在孩子的心裏都希望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能夠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和愛。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的矛盾呢?1、學會做裁判
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的判決標準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定要避免“大的讓小的”原則。父母不妨採用“成人規則”來解決爭端,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能做。
當孩子因為玩具發生爭吵時,父母最忌諱用“你是哥哥,應該讓着弟弟/妹妹”的方式。有一位媽媽的處理方式就很棒,值得所有父母借鑑。
她先問:”誰先拿到的玩具,誰玩“
兩個孩子都很聰明,都説是自己先拿到的。這時,媽媽説:“説真話的孩子,媽媽會獎勵他一個小愛心。“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孩子誠實,敢於承認錯誤。當哥哥説了實話以後,媽媽沒有責備,而是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2、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
當孩子發生矛盾時,只要沒有明確提出需要父母介入,父母不妨靜觀其變,把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很多時候,小一點兒的孩子常常會用哭鬧來讓大孩子屈服,或者得到父母偏愛。這時候父母不妨置之不理,讓孩子知道“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道理。
3、溝通和陪伴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應該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和孩子溝通。孩子感受父母的愛越多,越能敞開心扉。父母可以通過孩子真實的想法,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彌補之前的不足。
最後,想要和家長們説一句話: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計較的不是誰的雞腿大,衣服的新舊,而是計較誰獲得了更多寵愛和特權。聰明家長越想平衡,就更該懂得用愛來滿足孩子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