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喜歡跨齡遊戲 原來是因為這樣子

  【六一兒童網導讀】週末天氣晴好,廣場上幾個奶奶和媽媽帶着自家寶寶在曬太陽。其中有個一歲多的小不點,路都走不穩當,卻一直拉着奶奶要去找那幾個五六歲的孩子玩。大孩子們正玩得不亦樂乎,任由小不點拉着奶奶的手搖搖晃晃地追,逗得大人們哈哈大笑。這小傢伙的奶奶一邊拉孩子一邊説:我們家這小子,就愛找大孩子玩,跟他一樣大的孩子他都不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兒。

寶寶為什麼喜歡跨齡遊戲  原來是因為這樣子

  奶奶嘴上這麼説,但是看到她自豪的表情,我想:奶奶一定是覺得孫子這麼小就知道找大孩子玩,是因為孩子聰明的緣故。

  我家小寶小的時候,也常常喜歡追着大孩子玩,小寶的姥姥剛剛升級為祖父母,每次看到這個情景,都會自豪地對我説:我家小寶是個聰明的孩子,這麼小都知道找比他大的孩子玩。

  和與自己年齡有差距的孩子玩,又被稱作跨齡遊戲,越是低齡段的孩子越喜歡跨齡遊戲。

  寶寶為什麼喜歡跨齡遊戲?

  六歲以下的寶寶都對比自己大的孩子有一種自然的心理崇拜,特別是獨立意識還在發展階段的孩子,更是習慣於對哥哥姐姐表現出自己的遊戲依賴。這是因為:

  大孩子的認知範圍更廣,遊戲內容更豐富,更吸引小寶寶。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其認知內容和範圍都會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孩子游戲的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遊戲內容逐步豐富,這會給年齡小的寶寶帶來超越自身認知範圍的愉悦體驗。

  比如:六歲的孩子在玩娃娃家時,她會結合生活經驗進行給娃娃餵飯、洗衣服、去超市買菜、帶娃娃看病等情節遊戲,而且是比較清楚地複製自己體驗過的生活環節,這些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説,雖然有感受,卻不能連貫地表現或者表達,這時候大孩子的每一個遊戲舉動對於小孩子都是一種驚喜,小寶寶會想:怎麼還可以這樣玩啊?太有趣啦!小寶寶會不由自主地想跟着小姐姐一起玩,充當娃娃家裏的娃娃,被小姐姐帶着看病、餵飯等等,玩得樂此不疲。

  大孩子的學習能力相對更強,知識容量更大,小寶寶可以在和大孩子的互動中學到更多本領。

  大孩子對於小寶寶來説是一個充滿創意的存在。因為在大孩子看來,任何一個正常的舉動,到了小寶寶眼裏都是超凡的能力。我們常常看到:小寶寶在哥哥的帶領下學會了玩滑板車,在姐姐的帶領下學會了穿衣服,小寶寶和比自己大的孩子在一起時,更樂意去學習和體驗,會自然有親近感。

  總體來説,小寶寶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是有助於兒童自身發展的,這也是多數家庭選擇二胎的主因之一,給孩子選擇一個玩伴,讓孩子感受兄弟姐妹的親情。

  過份誇大“跨齡”優勢有可能使孩子形成順從人格

  我們不否認“跨齡”活動帶給年紀小的孩子的好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對於年齡大的一方,也能獲得照顧他們、關心他人的認知,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更有主見和責任感。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過,過度強調“跨齡”優勢在某種情況下可能形成小孩子的順從人格。

  順從人格是指個體具有的順從傾向,突出表現是不由自主地順從別人的意願,即使內心不願意,仍然隱藏自己的想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別人的認同。

  小寶寶在和大孩子玩的過程中,因為年齡差異,很難擁有遊戲的主動權,加上自身認知能力的不足,多數情況下都在充當哥哥姐姐遊戲中的道具或者配合者。

  戴曼對學前兒童關於權威的認識研究表明:2-3歲的兒童最關注服從之後能得到什麼,而4—7歲兒童基本贊同服從權威就是對權威所提供的幫助的一種回報。

  如果幾個大孩子在玩小醫院的遊戲,那麼小寶寶一定是當病人的那一個,哥哥姐姐説躺下,他就躺下,哥哥姐姐説打針,就會把手伸出來。孩子長期處於跨齡活動的低端位置,容易習慣大孩子對自己的支配,並且自然認同:哥哥姐姐説的是對的,我就按他們説的做。可想而知,孩子在這樣的活動中難以培養獨立思考的意識,逐步習慣於順從的相處方式。

  同事小劉就曾給我講述他小時候的故事,因為有個偉岸的哥哥,從小做哥哥的跟屁蟲,有事了找哥哥,甚至結婚成家買房子,都有哥哥的支持幫助,小劉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對於沒有哥哥的人,着實羨慕。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這個哥哥在自豪的同時應該也不輕鬆,小劉如果更獨立一些,個人發展也會更好。

  孩子“跨齡”遊戲時,家長應該做好這幾點。

  能有大孩子和小寶寶玩,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特別是二胎家庭,更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讓跨齡遊戲適度、有邊界,重點在家長,家長需要做好這幾點:

  平和麪對孩子的“跨齡”遊戲需求

  當孩子表達想要和哥哥姐姐玩時,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既不鼓勵也不阻止,孩子憑藉自己的語言能夠和大孩子達成一致,可以一起遊戲;不能達成一致,也就是大孩子不願意和他玩時,家長一定不要對大孩子進行勸説,順其自然,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溝通頻道。

  我曾親眼目睹同事李老師五歲的兒子追着另兩位老師上三年級的兒子玩,這個五歲的小夥子先是主動示好,幫助哥哥拿麪包,給哥哥撿球,但是這些在三年級的孩子眼裏根本不具有吸引力,哥哥們明確表示:你太小了,我們不和你玩。看着哥哥跑遠了,五歲的孩子一邊哭一邊説:你們討厭,不和我玩討厭。他的媽媽李老師全程微笑,只在孩子難過的時候説:你難過可以哭一會兒,但是哥哥和你一樣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和你玩,也可以不可以玩的。

  鼓勵孩子擁有更多與同齡人在一起互動的機會

  我所説的同齡人是指年齡差在一歲以內的。這個年齡差內的孩子身心發展速度和程度差別不大,更容易有話題感。另外一方面,在面對同一個困惑的時候,他們無法相互去教授。能選擇的途徑是思考、詢問和探討,這些方式更有助於孩子獨立性的形成。

  悟空問答上時常有一些家長提出問題:我的孩子可以不上幼兒園嗎?家有二寶,我自己在家教可以嗎?兩個孩子不存在沒有同伴?或者孩子可以晚上幼兒園嗎?之類的問題。其實在我看來,幼兒園是提供同齡人交往環境的最自然的平台。在幼兒園,同齡人有互動交流,跨齡也有互動交流,跨齡作為一種補充是非常適宜的。

  還有一些幼兒園有混齡班,混齡班是否合適也是在不斷的嘗試之中,可以確定的是:混齡班的孩子有當弟弟妹妹的機會,也有當哥哥姐姐的機會,混齡班年齡差在兩歲以內,在兩種角色中轉換,也是比較適宜的。

  教育孩子接納和比自己小的孩子游戲

  偶爾選擇和比自己小的孩子游戲,實際上是使孩子得到了一次照顧別人,把握遊戲主動權的機會。但是有些孩子是抗拒這樣的活動的,一方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會覺得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沒意思,另外一方面孩子會感覺比較累。

  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嘗試接納,但不是命令或者強制。比如:弟弟很想跟你玩,你願意和他玩一會兒嗎?上次哥哥不和你玩你也很傷心的,弟弟也一樣。你可以把你喜歡的玩具和弟弟一起玩。

  有的家長可能會質疑:不讓和大的玩,讓和小的玩,那總是有大有小啊!所以我要特別強調:活動要適度,我們需要教會孩子的是接納,不是過份的鼓勵。

  避免“跨齡”活動中的引導傾向

  不能把跨齡活動拓展為孩子的負擔

  有位二胎媽媽有些自豪地對我説:我家老大現在長大了,能幫我照顧老二,兩個孩子一玩玩好久,我也可以休息一下。

  我想提醒媽媽們注意:孩子年齡有差距,但應得到同樣的尊重和關心,切不可把跨齡活動發展為看孩子的狀態。對於大孩子一方,時間長了會心生厭煩,可能在和小齡孩子游戲的過程中發泄情緒;對小齡孩子來説,可能持續處於聽別人指揮的狀態。

  避免形成家庭中的順從傾向

  媽媽不要習慣於做説一不二的家長。要經常轉變“你必須”“你應該”的指令式管理。而是教孩子説“我認為”。我認為的表述方式是讓孩子形成表達想法的思維方式,這是避免孩子順從傾向的很好的途徑。這樣的家庭氛圍需要家長共同營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55 字。

轉載請註明: 寶寶為什麼喜歡跨齡遊戲 原來是因為這樣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