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懂事”似乎成了家長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話題更是屢見不鮮。
究其根本,“懂事”孩子背後的潛在隱患不容小覷,家長們要提高警覺,切勿讓孩子將“懂事”與“低情商”劃上等號。
鄰居家的小孩明明從小就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及時完成媽媽佈置的課外任務,成績名列前茅,對父母言聽計從等,種種印證了明明就是對“懂事”的孩子完美的詮釋。
明明戴着“懂事”的頭銜漸漸長大,從沒察覺這樣有什麼不好之處。直到他接觸社會,初入職場,這一切突然開始脱離他原本的軌道了。
他在工作上被領導斥責過於刻板,在同事間遭受排擠,根本無法開展正常的工作與交際。明明簡直覺得“要變天了”。
“天依舊是這一片,只是你的情商實在不適合在職場中生存”同事小秦勸他時這樣説。
明明哪曾想從小引以為傲的懂事,如今卻直接導致他在社會上寸步難行。難道懂事也有錯嗎?
其實,懂事本身沒有錯,但有些“懂事”本就註定了孩子的情商發展走向下坡。
三種孩子、三個特徵,看似懂事實際上是情商低第一種:言聽計從
有些“懂事”的孩子讓家長毫不費心。不需要家長耳提面命,他們就能把父母安排的事情出色地完成,當然,他們也僅僅止步於被安排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的思維裏,只會按着父母的意願去做,根本不知道自己該主動去做什麼。
這樣的孩子思維固化,沒有主見和想法,即使走向社會,也很難被委以重任。
第二種:一味妥協
還有的孩子總覺着“別人説什麼就是什麼”,從不會因意見不合與人發生衝突,因為他們絲毫沒有自己的見地,只會一味附和別人。這樣只空有一副軀殼,沒有靈魂的人註定不會有所成就。
第三種:與世無爭
雖説“孔融讓梨”的故事的確為孩子們起到了禮儀啓蒙的效果,但若將這一準則不適宜地貫穿千萬事始終,未免有失偏頗。謙讓是禮,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味地將本屬於自己的東西拱手相讓,這般毫無原則的謙讓反而丟失了自身的價值。
家長視角的正面印象VS孩子視角的反面印象凡事我們總習慣於從自身角度出發,正如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也是如此。
在家長的視角中孩子只有聽父母的話,乖巧懂事,他的未來才會一片光明。
而在孩子眼中,他們每天必須認真聽話才不會讓父母失望,即使他們內心迫切渴望擁有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
倘若家長能及時換位思考,相信孩子的未來也不會因“懂事”、“低情商”而變得渺茫了。
父母的三種錯誤行為導致孩子情商低,卻還沾沾自喜誤認為“懂事”行為一:家長總是強迫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永遠都是為了孩子,自己的選擇才是正確的,孩子要絕對服從,所以孩子的想法於他們而言往往顯得微不足道。
就像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家長總以挑食不好為由強迫他們,漸漸地,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對它是喜愛還是厭惡呢。
日積月累後,孩子們只會更加回避自己的想法,反而依附於父母了。
行為二:家長總是左右孩子
有些家長可能生而強勢,面對孩子更不加收斂。他們從小給孩子建立了太多的條條框框,孩子們只能猶如金絲雀般在牢籠裏成長。
在家長看來,孩子終於能按着他們的想法成長了,而對於孩子來説,似乎只有順應家長才不會被批評。
行為三:家長經常比較孩子
有些孩子嘗試着變得“懂事”也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沒有誰會期待自己每天生活在否定的聲音裏。
為了迎合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嘗試按着父母的想法約束自己,不覺中他們也成了“懂事”的別人家小孩,但可能要為之付出整個無趣的童年為代價。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同時也是自己的主體,家長理應儘早明白,更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作為家長,可以適當給予孩子正確的建議,避免孩子失去人生導向,但不要讓孩子為了懂事而“懂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