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所期待
希望他懂禮貌
希望他勇敢
希望他多才多藝
但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有些事情急不得
逼迫往往會適得其反
在不適當的年齡
要求他做到這些
就是父母的不對
記得小時候腦子裏稀奇古怪的可怕的“鬼怪”嗎?
記得黑夜裏因為怕黑怕“鬼怪”而睡不着覺嗎?
在孩子的每個階段,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害怕的東西。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家長,對女兒要求特別嚴厲。她最經常對女兒説的一句話就是:「做不到,就繼續做,等你做到了,再叫我媽媽!」
女兒走不動要抱抱,她説什麼也不抱,逼着孩子就算是哭也要自己走到終點。
女兒學舞蹈,跳不好就要一直跳,直到動作達到標準為止。
她説:「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勇敢。」
可是啊,家長們一定要知道,媽媽的關愛、理解和保護才是孩子勇敢的由來,不能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勇敢。
勇敢是從孩子的內心自然生長出來的,從來都不是逼出來的。
只有內心充滿的愛和能量的孩子,才敢去大膽嘗試,才能擁有真正的勇敢。
更好的做法:
1、不要輕視——不説“這麼簡單的事這有什麼好怕的”,而是説“寶寶,告訴媽媽,你怎麼了好嗎?媽媽感覺你有一點點害怕。”
2、不能強迫——不説“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能去,你就不敢去呢”,而是説“媽媽等你,準備好了,我陪你一起去,好嗎?”
3、不去迴避——不説“你很怕小狗嗎?那以後我們看到狗都繞道吧”,而是説“看小狗多可愛啊,媽媽抱着你跟小狗打個招呼,交個朋友吧!”
一味地逼迫,只會讓孩子更加脆弱!
認生其實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當很多孩子具備了初步的記憶力和辨別力,就能夠記住爸爸媽媽等一些熟悉的面孔。
當媽媽要求孩子跟陌生叔叔打招呼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子第一反應是:“我從來都沒見過這個人,不熟悉……”而不是立馬反應過來要打招呼。
這樣強迫孩子和“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就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中,甚至產生牴觸心理。
如果父母此刻還要説孩子“不懂禮貌”的話,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容易感到自卑。
更好的做法:
1、可以給孩子提醒。比如有客人來的時候,媽媽可以説“寶寶,跟叔叔打個招呼吧!”如果寶寶沒有打招呼的話也不要進行責怪,只是單純的提醒就好。
2、父母可以代寶寶打招呼。媽媽可以假扮寶寶的身份,用寶寶的語氣跟陌生人打招呼。比如“寶寶,我們跟叔叔打招呼啦,我們問叔叔好!”可以給寶寶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
朋友女兒琪琪很小的時候,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
一次鄰居帶着女兒來她家做客,還給琪琪帶了玩具。當時正趕上琪琪不在家,臨走時,朋友就從琪琪亂七八糟的玩具中拿出一個送給鄰居。
晚上睡覺時,琪琪發現玩具不見了。朋友告訴她送鄰居了,琪琪聽後大哭不止,非得要回來。
雖然朋友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但送出去的東西怎麼好意思再要回來,只能先安撫琪琪。結果沒想到,琪琪自己去把玩具要回來了。
朋友沒有責怪她,覺得這本來就是她應該享有的權利,是朋友自己強行把她的東西送給了別人,又沒有幫她爭取回來。
孩子就算再小,也有對自己東西的決定權。
很多時候,我們都理所當然的覺得孩子要學會分享,要和朋友分享那些「小玩意」,但是小孩子會想説“這是我的東西,我才有支配它們的權利。”
所以,逼孩子分享,有可能讓孩子變得不會表達、變得懦弱和依賴他人,甚至不再信任家長
更好的做法:
1、媽媽應該尊重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特定時期的這些行為,和他一起守護屬於他的東西,讓他感到安全,而不是急着分享。
2、如果有小朋友想玩寶寶的玩具,媽媽不要去強迫孩子分享,可以給寶寶一些分享意識的引導,比如:寶寶,你看那個小朋友的玩具好像也很好玩,你要不要把你的給他玩一下,這樣你也能玩玩他的。用交換的方式,讓寶寶獲得快樂。
分享是一種美德,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但前提是尊重、自願和快樂。
母子分房睡是每個家庭都要經歷的事,一般都是在幾歲分房睡呢?
3個月、6個月、2歲、3歲、4歲,還是普遍提倡的5歲?
馬伊琍發過這樣一條微博▼
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更好的做法:
從小就可以給孩子講各種睡前故事進行引導,給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和安全感,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時,分房是一件自然會發生的事了。
常常聽家長抱怨:孩子挑食吃得少,連哄帶騙的喂都不吃,總擔心這樣會影響孩子生長。
實際上,吃飯是人的本能,即使是很小的寶寶也知道餓了要吃東西。
1歲半左右,寶寶就已經會自己吃飯了,而且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吃飯,如果寶寶連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別人來決定的話,那麼長大了也就容易失去找到自我、認識自己的機會。
更好的做法:
1、到寶寶一歲半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吃飯,父母不需要辛辛苦苦給孩子餵飯。
2、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吃什麼,要吃多少。給孩子充分的自信。
3、爸爸媽媽要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保持態度平淡,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才不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很有負擔的事情,才能產生正常的食慾。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拿着筆到處亂塗亂畫,這和大人們理解的畫畫有很大不同。
寶寶亂塗亂畫只是覺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很隨意,且不需要爸爸媽媽干預的事。
如果讓孩子上繪畫興趣班,學習簡筆畫,或者是學習更專業的美術技法,容易讓孩子過早被規矩約束,從而失去了原本的孩子所特有的創造力。
更好的做法:
1、尊重孩子的隨手塗鴉,亂塗亂畫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種很自然的表達方式,任何人為的干預,都會對孩子自由表達產生影響。
2、孩子大一點如果表現出對畫畫的興趣,可以尊重孩子的喜好,讓孩子自己選擇,不要進行強迫。
1968年,美國一位幼兒園老師教孩子認識了字母「O」,孩子的母親將老師告上法庭,理由就是過早教孩子認字母,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
最後,媽媽贏了。
因為比起提前教孩子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天性。
決定學習好壞的,是學習能力,而不是提前學習。
認字早不等於學習好。過早地學習知識,孩子不僅不能真正理解和吸收,還會損傷想象力和直覺力。
更好的做法:
睡前可以給孩子講講故事、讀一些有趣的繪本,豐富孩子的詞彙,或者多討論一下問題,這些會比早識字更有意義。
教育學家説: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才是教育規律。
希望父母們能夠懂得要順應孩子的需求,不強迫、不打壓。每個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很多事情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他的確做不到。
所以,別以為孩子小,就不需要尊重和信任,家長們要在孩子小時候努力保護好他們的天性,長大後,他們更容易成為自己。
每個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樹,要讓他自然生長,只需要必要時施以援手,不是處處干涉、緊逼。
優秀的父母,是有耐心、有悟性的父母,才能收穫一個枝繁葉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