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心理學:缺乏父愛的孩子,長大後不敢與別人競爭,沒有力量和勇氣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健康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着非常大的影響,這一點被越來多的人承認和接受了,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被承認和接受,我們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去改變這種影響。

那今天我們就選擇一個角度,來探討一下在原生家庭裏,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着什麼樣的影響。

一個人在進入社會之後,沒有競爭力,處理不好各種社會關係,和他童年時期與父親的關係又有着怎麼樣的關聯,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下。

1、母性指向融合,父性指向秩序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説,母性指向融合,父性指向秩序。言外之意就是母子關係是指向親密的,而父子關係是指向分離的,而分離恰恰是成長的近義詞。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其實我們的每一步成長都伴隨着分離,我們的出生是和媽媽在身體上分離,我們學會走路,我們能自己吃飯,我們去幼兒園,上小學、中學,進入大學,有自己的工作,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每一步都伴隨着分離。

而父親就代表着一種分離,還記得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嗎?背影的展現就代表了一種分離,一種孩子和原生家庭的分離,一種孩子和父親的分離,父親對孩子的這種影響是母親不能替代的。

按照榮格的觀點,一個人融入社會,與別人展開競爭的能力,往往和他與父親的關係有關。如果在原生家庭裏,父親是有力量的,同時和孩子相處得不錯,那孩子長大後就能很好地融入社會。

2、父親代表了力量和勇氣

男性相比較女性,在體力和形象上就是高大的、有力量的。在歐美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見到的孩子和父親對抗的畫面,比如《權力的遊戲》、《教父》等。

在這些影視劇中,父親往往就代表了力量和勇氣,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和勇氣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同時也給孩子樹立了榜樣。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是可以從自己父親身上汲取力量的。

父愛很多時候不是表達出來的,但是它會在言行舉止間傳遞出來,它會以力量和勇氣的形式再現出來。

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後,他要面臨很多問題,現實生活中的權益、物質,需要一個人用力量來守護,更需要用勇氣來競爭。

很多人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在關係中處處忍讓和壓抑,這樣應對外部世界的方法,會讓一個人變得被動和消極,時間長了他不僅不能在物質和利益上獲得想要的結果,在心理上還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會變得抑鬱,產生對人際關係的迴避。

3、父親代表了外部世界

匈牙利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瑪格麗·馬勒認為在一個人的生命最初,父親代表了外部世界,而母親代表了內部世界,這個意識會內化為一個人人格的基礎部分。

對於一個孩子而言,他一直是和母親在一起的,出生前和出生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和母親在一起,而父親則不然,父親是後來才進入孩子世界的一個人,所以孩子會天然地把父親當作是自己的外部世界。

這一點其實在進化心理學上也是可以解釋的,在遠古時期,父親要外出打獵,而母親在守護着孩子,父親留給孩子的是一個忙碌的身影,所以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父親是在外面的。

這其實是非常有好處的,父親在外外面的世界裏打拼,也許少了對媽媽和孩子的陪伴,但是他在外面忙碌,會對孩子產生吸引,讓孩子產生對外部世界的嚮往,最終讓孩子走向外部世界。

最後總結一下,父親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孩子將來的社會化方面,即他能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比如他是不是能和原生家庭分離,能不能在外部世界展現自己的力量和勇氣,以及展現自己的競爭力。

一些人在進入社會之後,不敢與別人競爭,沒有力量和勇氣,經常壓抑自己,守不住自己的權益,這些都可能是在幼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和父親的關係不太好。

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以更好的撫養孩子,當然在發展我們自身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要明白這一點,反觀我們自身的問題出在哪裏,以更好地追根溯源,更好的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