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喪偶式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髮育不好,但其實生長在“啞巴家庭”裏面的孩子才是最可憐的。
“啞巴家庭”是指孩子回到家以後所説的話十分少,和父母的交流也十分有限。在這樣的“啞巴家庭”裏,一方面父母不怎麼善於和孩子交流,或者是沒時間和孩子多交流;另外一方面則是孩子也不願意多和家長説話,回到家以後則保持沉默。
相信下面這樣的話很多家長都説過:
……
在生活中,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會找出來一大堆的吐槽點,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去“指點”孩子,卻絲毫不在意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剛開始,孩子心裏覺得委屈、憤怒,可能還會反駁兩句,但是隻要孩子一反駁,家長就會用更多的“指責”和“指點”來對付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開始變得麻木,變得漠視家長,不喜歡和家長説話了。
1.凡事都是父母説的對,説了算
還沒有等孩子把話説完,父母們就已經開始插嘴,把其他的全部講完了,根本不給孩子留一點餘地,這樣的情況基本發生在所有的中國家庭當中。
因為在父母的潛意識裏,小孩子就是不懂事的,他們説的話不足以信,也沒有可參考性,所以一切都是父母説了算,父母説的對。
長久以往,孩子們自然慢慢地就開始閉嘴不説話了,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説了什麼也都沒用。
2.孩子的話得不到回應
其實每個孩子一剛開始都是很喜歡説話的,尤其是和自己的父母,但是大部分父母在陪伴孩子交流的時候都是一心多用,等孩子多問了幾句,多説了幾句,則開始討厭孩子煩,甚至有的家長還會大聲地斥責孩子不要再吵了。
當孩子收到父母如此的回應以後,時間一長就會慢慢的開始不敢和父母多説話,因為不僅收不到回應,甚至還可能得到批評。
1.把孩子看成和大人平等的個體
如果每位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個體,那就不會那麼輕易地忽視他們以及不尊重他們所説的話了。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在思想上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不要一味地否定批評,只有這樣他們才敢多表達自我。
2.多一些耐心傾聽
一位好的陪伴者一定是能夠做到耐心傾聽的,所以父母們在陪伴自己孩子的時候,多聽聽孩子們嘰裏呱啦講的那些話,並且給他們給予一定的回應。
也只有多聽聽孩子們所訴説的心聲,才能夠真正地瞭解孩子們。
3.遇事多和孩子商量
不要凡是遇到事情就作為獨裁家長,自己拿了決定説了算,可以多和孩子們商量商量,與他們進行探討,這樣既能夠了解他們的想法,又能夠把自己的道理和觀念傳輸給他們,而教育也正是在這種過程中形成的。
一味的説教獨裁併不能讓孩子真心實意地接受,反而容易讓他們的心門嘴門都關上。
相信任何一位聰慧的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家庭變成“啞巴家庭”,因此,不妨從現在開始就一點一點開始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