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明明是家中的獨生子,可是最近他突然變得有些不對勁,往常放學回來的時候,他都會在沙發上先吃點小零食,可是這兩天他回來以後都是直接走進房間裏,等到家長叫他吃飯的時候才出來。明明媽細心地觀察到了孩子這一異常舉動,所以留了個心要看孩子回房間做什麼。
今天下午明明放學回來以後,照例走進了房間,等過了十分鐘,明明媽推開孩子房間的門,發現孩子坐在書桌邊發呆,她很疑惑地問兒子發生了什麼?平常這個時候都是在沙發上吃點小零食的,怎麼就在屋發呆了呢?
禁不住媽媽的提問,明明跟媽媽解釋道"爸爸跟我講我的體重已經很重了,不能再吃了,再胖他就不要我了!所以我就回房間坐着,這樣就不想着吃東西了。"明明媽錯愕了一瞬後説道"別聽他瞎説,他説的不算,媽媽讓你吃就吃!"
其實站在旁觀人的角度來看這彷彿沒什麼大問題,畢竟家長説這些話的時候也是開玩笑,可是在孩子看來家長的這種玩笑一點也不好笑。
寶寶還小的時候,他們的判斷能力較差,所以別人講什麼話,他們都會認真,更別説是家長講的話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話不要傷害了孩子的心,還有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4這種行為,孩子很有可能是缺愛,家長要重視
二、孩子的4種異常行為第一,不願意同人進行交流
有些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會出現不願意與人交流的現象,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種跡象的話,要引起警覺。因為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如果孩子不願意同"大家庭"中的其他人交流,孩子很容易變得自閉。
孩子之所以變得不愛同其他人交流,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家長。家長的某些行為讓孩子沒有了與他人交流的信心,換句話説就是孩子缺愛,不信任其他人不願意交流。
第二,漠視家長的付出
現在有很多孩子在家的時候都把自己偽裝的很堅強,從來不在家長面前露出脆弱,面對家長的辛勤付出他們也表現的滿不在乎,孩子出現這種心理可能是因為家長的某些行為讓孩子失望了,所以他們變得麻木。
我們常説一句話"失望兩次就夠了,不要讓人有傷害你的第三次"。家長説的某句話或者是某個小動作讓孩子覺得失望了,多次以後,孩子就開始漠視家長的行為了。
第三,做事缺乏耐心
有些孩子在做事的時候總是表現的很急而且毛毛躁躁的,在面對什麼事的時候也是很缺乏耐心,孩子出現沒有耐心的時候,家長要思考,是不是自己曾經做過類似的事被孩子學了。
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長的某些言行習慣很容易被孩子學去,所以孩子做事出現缺乏耐心的時候,家長要想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第四,沒有自信,缺乏上進心
很多孩子在與人交流或者是面對挑戰的時候沒有自信,他們害怕交朋友,怕遇見不好的人;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下意識地後退,從來不敢嘗試,孩子出現這種心理,家長要負責任。
孩子小的時候,與他們相處最久的人是家長,如果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説些打擊孩子的話或者做些傷害孩子自信的事,孩子很容易變得怯懦,這會讓他們變得自卑,缺乏上進心。
孩子都是家長世界的小天使,可以給家長帶來希望與愛,可是家長的某些行為可能打濕了孩子的羽翼,讓孩子變得缺愛沒有自信。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沒有自信的孩子做事是什麼樣子的?大概就像是提線木偶,沒有感情與喜悲,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性格養成肯定不健康。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使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
三、家長的正確做法首先,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注
家長想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的關係,所以逐漸地忽略了孩子,認為孩子看到自己每天都在忙碌自然會理解,家長這種想當然的行為是在也有些不妥,孩子看到家長忙碌和他們理解家長是兩方面的事。
這就好像我們清楚很多的大道理,可是我們還是不會做的道理一樣。看在眼裏的不一定理解在心裏,所以家長不管多忙碌,都要多關注自己的孩子。
其次,及時地與孩子溝通
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成功往往是與艱難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來的。——芭貝拉·羅斯
很多孩子缺愛是因為家長與他們溝通的時間少,或者是家長不想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在寶寶成長的道路上,他們會碰到許多的問題,如果家長不給他們講出來的機會,孩子會把所有的疑問都存放在自己的心裏。
等他們心中的問題積壓到一定量度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變得崩潰,這個時候家長再想與孩子溝通並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有一些晚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與孩子溝通的要及時,瞭解孩子遇到的疑難並且幫助他們解決。
最後,注重孩子精神的滿足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為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布魯爾·卡特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願意用物質來替代孩子對家長陪伴的需要,家長的這一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變得空虛,物質的滿足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注意記得滿足他們的精神,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家長的在乎。
四、結語成功的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更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嚴師",又是孩子的知己。——於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並不是都是順風順水的,也會遇見很多的難題,這就需要家長仔細地觀察,及時地知曉孩子一些不正常行為,幫助孩子解決難題。
因為寶寶在成長中,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還不足以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只能通過自己行為向家長傳遞一些"信號",家長要及時地接受孩子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