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成才,不完全取決於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除了這兩項之外,還與遺傳、DNA、懷孕/出生時遇到的特殊情況、孩子的私人邏輯等因素,息息相關。
充其量,家庭氛圍與教養方式只佔1/3的因素。
但是,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
遺傳、DNA、懷孕/出生時遇到的特殊情況、孩子的私人邏輯,父母都不能在主觀上進行控制,更無法讓時間倒流回去更改。我們後天可以努力調整的部分,只有這兩點:家庭氛圍和教養方式。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和處世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這也是很多育兒專家非常重視這兩點的原因。
這一篇,就來説一説什麼樣的家庭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一)有底線有規矩的家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愛孩子的同時,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的處事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當孩子對父母大吼大叫甚至打父母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喊停,不能因為孩子小,不在意,笑笑就過去了。孩子不懂規矩,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等到那時再去修正,不但孩子痛苦,父母也會為難很多倍。
所以,一個家裏要有“尊敬長輩”的規矩,當孩子第一次做出不合適的言行之時,我們就要停下來,平和而嚴肅地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及時制止,及時引導,孩子才能從一開始就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
其他規矩也是如此,比如: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做家務的義務、要及時説謝謝和對不起。
但是,凡事都要有度。
大事立規矩,小事給自由。規矩當中有自由,才能讓孩子既有底線,又能保持主見,自我成長。
不要每件事都事無鉅細去的制定規矩,比如今天必須穿裙子不能穿褲子、寫作業必須先寫語文再寫數學……這種情況下的規矩只不過是“控制”的別稱而已。
而且,規矩大家都要遵守,非必要的情況下,不建議給孩子單獨立規矩。
你不能一邊要求孩子不能看電視玩遊戲,一邊卻自己捧着手機玩得不亦樂乎。
要以身作則,規矩才能有效的執行下去,才能給整個家庭帶來良性循環。
鄭淵潔説過這樣的話:“家長自己做出了成就,是給自己的孩子施加壓力的最好方法,孩子會模仿家長走成功的人生之路。”
父母愛學習,孩子一定不會差。
牛頓説:“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於孩子來説,父母就是那個巨人。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都來自於父母。
當孩子自己玩耍的時候,看到父母總是拿着一本書在看,他也會像模像樣地學着父母的樣子看起書來。當父母在飯桌上聊天,説的都是正能量話題時,孩子內心自然向上。
書香門第都會世代傳承,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父母不思進取,每天上班都像“和尚撞鐘”,得過且過,回到家裏沙發上一癱,刷刷手機又是一天。飯桌上聊的都是“東家長、李家短,哪家婆婆不刷碗”,那麼孩子多半也不會有積極努力的心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先成為這種人。這是育兒的最佳狀態,也是最有效的模式。
注意:我説的是“重視情緒管理”的家庭,而不是“不發脾氣”的家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自己的情緒。情緒無所謂對錯,但是因為情緒帶來的行為,有對錯之分。
比如:
我們生氣了,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如何接納、表達和舒解我們的氣憤?
- 是對着孩子發泄情緒:“你怎麼這麼笨?太招人煩了!走開!”
- 還是對孩子説:“媽媽現在很生氣,媽媽需要冷靜一下。”
前者,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很糟糕,媽媽生氣都是因為自己,媽媽對自己太失望了,不再愛我了。
後者,不但會讓孩子明白媽媽的情緒狀態,貼心的孩子還會主動幫媽媽緩解情緒,比如抱抱媽媽,親親媽媽,或者簡單的不再説話、讓媽媽靜一靜。
成人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憋回去,因為憋回去的情緒早晚會以其他方式呈現出來。比如一次終於忍不住時的情緒大爆發,或者憋到內傷,通過疾病的方式呈現。無論哪一種,都不如當下直面情緒、疏解情緒,既給孩子做了一個真實的示範,更讓自己免於進一步受傷。
我們要學習如何面對情緒,如何舒解情緒。當我們學會了,孩子自然耳濡目染地也跟着學會了。
一個人若能做好情緒管理,無論學習還是日後工作,都會受益良多。
著名作家、教育家斯賓塞説:“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積累太多的財產,也沒有什麼名望。但每一個父母都通過生活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些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
這世間所有的關係,無論始於什麼,最終都會落在人品上。父母的人品不同,帶給孩子的,可能是迥然不同的人生。
- 一個在人行橫道上一邊走着,一邊給讓行的司機鞠躬致謝的孩子,無論在學習時期,還是工作以後,一定會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 一個無論對誰,都有一顆慈悲之心的孩子,一定會幸福相隨。
孩子的品質優劣,多為父母言傳身教所得。父母誠實待人,正直善良,孩子也錯不了。父母撒謊連篇,偷奸耍滑,孩子也對不了。
那些對着環衞工人、餐飲服務人員頤指氣使、呼來喝去的孩子背後,都站着一對不懂得尊重他人、看人下菜碟的父母。這樣的孩子,無論賺了多少錢,都掩蓋不了他的品質低劣,都難以稱為“優秀”的人。而事實證明,具有如此品質的人,也確實難成大器。
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爸爸愛媽媽”。
父母之間長期吵架,甚至暴力相向,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同時也會因為孩子長期處於不安全的恐懼狀態,影響大腦發育。
沒有一種恩愛的規格,高過父母的恩愛,沒有一種幸福的温度,超越家庭的和睦。
著名家庭排列系統的創始人海靈格提出:
幸福家庭關係是這樣的:夫妻倆親密並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關係。夫妻是人生伴侶,是共命運者。
所有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應該是第一位的。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因為關注點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忽略了彼此不説,更容易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對孩子發展很不利。
當我們以夫妻關係為第一位時,孩子就自然不會以自我為中心。這兩者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我們切勿本末倒置。
同時,父母恩愛對孩子的婚姻也有着非常積極的影響。
如果爸爸愛媽媽,兒子將來也會愛媳婦;女兒將來也會坦然接受老公的愛。
育兒即育己。
我們不要成為孩子的“監督者”,監督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學習、去生活;
我們要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和“陪伴者”,懷着學習的心態,與孩子一起讀書、思考、改善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