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媳婦小紅姐,就曾經是胎位不正,這大概是一般孕期女性會遇到的問題。
如果在古代,產婦臨產時面臨的最擔心的就是胎位不正,正所謂難產難纏,基本都是胎位不正使然。
如果是在懷孕7個月前發現胎位不正,一般無須太注意,通常會在足月時候會自行糾正。
但是要在30周以後還存在這個胎位不正,那就要矯正了。
那中醫上對於胎位不正是怎麼看,需要治療嗎?
這就是今天醫學女博士美麗説原創美文第36期文中的內容——跟着北中醫婦科專家郭志強教授認識胎位不正及治法。
認識下什麼是胎位不正?我們知道,一個孕期女性在懷孕後期,胎兒在母腹中應該處於枕前位,為正常胎位,這會促使分娩順利。
除上述情況的胎位,都屬於胎位不正,這在孕後期常易造成胎位不正之難產。
常見的異常胎位,即胎位不正,有臀位、橫位、枕後位等等。
臀位,在《諸病源候論》中稱為“逆產”。《千金要方》中稱“逆生”。《女科輯要》中叫“踹地生”,《張氏醫通》中謂之“坐臀生”,“倒生”。《胎產護生篇》中稱“坐生”,《產科一得》中稱“顛倒”。
橫產之説,首先在《諸病源候論》中,《千金要方》稱之為“橫生”,《產科一得》稱之為“側稜”,《女科輯要》又稱為“討監生”。
枕後位,在《女科輯要》裏叫“垂頭生”,《產科一得》稱左枕橫位叫“左歪”右枕橫位叫“右籍”。
額先露,在《女科輯要》里名叫“仰頂生”。
上面説過,如果一個孕期女性在懷孕7個月後還存在胎位不正,就要及時糾正,方能避免分娩時造成難產。
對於胎位不正,中醫認為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胎位不正的中醫原因解讀一般中醫對於造成的胎位不正,有氣滯、氣血虛弱和脾胃濕盛。
氣滯:
氣滯導致的胎位不正,多是因為情志抑鬱,肝失調達,或脾氣平素暴躁,懷孕期間更多暴怒傷肝,氣機鬱滯,胎兒轉位受困,從而導致胎位不正。
氣血虛弱:
氣血虛弱導致的胎位不正,通常是因為素體虛弱,氣血原本不足,妊娠6~7個月,氣血聚以養胎,則氣血更虛,無力轉位從而導致胎位不正。
脾虛濕盛:
脾虛濕盛導致的胎位不正,多是由於素體脾虛虛弱,或勞倦傷脾,運化失司,水濕內停,濕困脾土,脾氣鬱遏,一直導致胎位不正。
中醫對胎位不正的治療胎位不正的處理,要掌握時機,及時糾正治療,以29~36週期間治療為宜,過早過晚都不好。
如果採用中藥調理,那麼——
對於氣滯導致的胎位不正,治以理氣行滯、養血轉胎之法,方劑可用《醫學心悟》中之保產無憂方,組方為黃芪、當歸、川芎、白芍、菟絲子、艾葉、羌活、枳殼、荊芥、貝母、甘草、厚朴、生薑。
對於氣血虛弱導致的胎位不正,治以益氣養血轉胎之法,方劑可用《正體類要》中之八珍湯加味,組方為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川續斷、枳殼。
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胎位不正,治以健脾利濕、養血轉胎之法,方劑可用《中醫研究資料簡報》1960年第11期中之加味當歸芍藥散,組方為當歸、白芍、川芎、茯苓、澤瀉、白朮、桑寄生、續斷、菟絲子。
本文參考(侵刪):2011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郭志強《郭志強婦科精華》。
內容預告,明天開始將分別介紹現代女性婦科病—產後諸病,中醫認為啥原因咋治療?
一個對中醫感興趣的醫學博士,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 收藏,轉發。歡迎關注北大醫學博士話女性營養系列文章,或@北大醫學博士,我會每天給大家帶來原創女性營養健康資訊,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