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老祖宗留下的養生之道,受教了
大家都知道,好多中國人的習慣就是,年輕時拿明掙錢,年老了拿錢換命。倒不是説我們有好愛錢,而是説很多年輕人普遍都不注重養生。很多人仗着自己年輕的身體,一直在透支自己的精力,一直處在一個過勞的亞健康狀態。在我們年輕,身體好的時候是不會明顯感覺到這有什麼不妥的。可這種習慣日積月累了,身體隨着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吃不消,最後也就顯露出很多疾病出來,不得不花大把的錢去治病。
既然有前車之鑑,而且還有很多老年人的勸告,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也開始逐漸的把養生當作一種生活習慣了。而且最近一代年輕人的思想都是,先愛護自己,才有能力去愛護別人。與曾經多奉獻多吃苦的精神不同,這種思想的轉變真正的提高了新一代年輕人的身體素質,是大家避免沉浸於過度的勞累和壓力中。
如果要好好的説養生,那麼不得不提一句古人的俗語了,"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這句話乍一聽還有點鄒鄒的,很多人能大概知道這話的意思,但是不能理解"精"與"氣"的具體意思。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一個人,特別有氣色的話。我們都會説"你看這個人看起來真精神"。這裏的"精神"就是指"精"與"氣"了,這兩個字其實都是有具體的指向的,只不過現代好多人沒有研究過,所以不懂。
當一個人處在一個精力充沛的狀態,自然就不會產生與淫邪有關的思想。也就是説當你在一個精足的狀態時,符合你身體的一種平衡需求,達到了一個最好最飽和的狀態,而淫慾之事會破壞這種狀態,身體本身為了維持這種平衡,自然不會讓你產生做淫邪之事的想法。這種通過身體平衡,自由調節,從而避免做出不符合身體需求的事,就是所謂的"精足不思淫"。這種事情自然而然,並不需要人刻意的去維持,是一種陰陽之説,非常玄妙。
而"氣足不思食"也非常的好理解,就是説我們體內有一種無形的氣,當這種氣很充足的時候,人會自然而然的就不需要吃東西,當然也就不會產生食慾。就比如説有一件事情讓我們很生氣,那很多人都會氣的吃不下飯。生氣也是氣的一種,但氣的類型很多。比如古代很多練武的人都吃的很少,而且很注重養生,他們都是過午不食的。
當然這種過午不食不是靠意志力餓了也不吃,這種痛苦的行為顯然不符合古人的養生之道。其實這些人是因為體內的氣很足,從而達到了一種不需要攝入過多食物的狀態,所以過午不食是一種養生結果,而不是一種養生手段。
當然了,現在人有很多現代人的養生習慣,也都是符合科學依據的。大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生之後,不如看一下自己是否會達到一個食量減少,心如止水的狀態,如果已經達到了這種狀態,就一直堅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