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分享?專家:6歲前別逼他,記住“三不要,四做到”法則
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不僅別人會覺得快樂,自己也會覺得開心。所以分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如果孩子的分享是在家長強迫的情況下進行的,那麼他們將不會感受到這份快樂,甚至還會覺得痛苦。為此,有兒童專家表示:在孩子6歲前千萬不要逼迫他們去分享。
週末,曉玲帶3歲多的女兒囡囡到表姐家玩,她們到達的時候,表姐的兒子陽陽不在家,於是囡囡很愉快的玩起了陽陽的各種玩具。
沒一會兒,陽陽回來了,一進門,看見妹妹在玩自己的玩具,立馬跑上去把囡囡手中的玩具搶過來,並且把囡囡周圍的玩具全都抱走,邊走邊説:“這是我的玩具……”。
囡囡沒了玩具,立馬大哭起來,表姐在旁邊看着很尷尬,隨手從陽陽手中搶了個玩具給囡囡,這下好了,陽陽也哭了起來。最後沒辦法,曉玲只好把囡囡手中的玩具還給陽陽,然後帶囡囡看動畫片,兩個孩子才止住哭聲。
很多家庭孩子是不是也是這樣——平時不喜歡玩的東西,當有別的小朋友在的時候,這樣東西立馬就變成了寶貝。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呢?
家長首先要明白,“分享”不是生下來就有的,它是一種後天行為,需要時間來學習。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來説,此時是他們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這時候的他們剛剛能明白:“我的”、“你的”、“他的”,根本就不理解為什麼要把“我的”東西給別人。
因此,孩子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這是孩子“物權意識”萌芽的表現,父母應該為其感到高興,因為物權意識對孩子來説真的很重要。
生活中也有許多沒有物權意識的熊孩子,去到親戚家翻箱倒櫃,讓人覺得很沒有教養。
有的孩子更甚至會破環餐廳及公共場所的物品,因此給家長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還有些父母因為缺少物權意識,隨意把孩子的玩具,衣服送給別人或者丟棄,孩子找父母理論,他們還覺得孩子們小題大做,只是一些不值錢的東西而已。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時,父母不要覺得孩子很自私,或者覺得丟人。
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當他們再慢慢的長大點,就能很好的理解什麼是分享。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跟教育,這樣他們才會願意分享,快樂分享。
孩子怎樣才能學會分享呢?
家長務必要記住“三不要,四做到”法則。
“三不要”:
1、不要隨便去定義孩子
不要因為孩子小不懂得分享,家長就説孩子“小氣”,“不大方”。時間一長,孩子會潛意識裏覺得自己就是個小氣的人,也越來越不懂得分享。
2、不要逗弄孩子
當孩子吃東西的時候,父母親不要假意的去要孩子的東西,然後孩子給的時候又拒絕。
這樣真的不好,如果要了又還回去,孩子心裏面可能會覺得分享是很沒必要的一件事,因此也學不會分享。
3、不要逼迫,打罵孩子
當孩子違背家長的意願拒絕和別人分享東西時,家長要平靜情緒,不要一時衝動,逼迫甚至動手打罵孩子。
雖然有時候孩子會因為家長的逼迫,打罵而分享自己的東西,但這不是真正的分享。
分享是在孩子自願的情況下進行的,家長越強迫,孩子越失落,也更不願意做出分享的行為。
“四做到”:
一、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見
雖然孩子很小,但他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不願意別人玩他的玩具時,家長們應該同意孩子的意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是屬於他的,他想怎麼樣處理都行。只有讓孩子明白了這一點,他們才不會害怕東西的丟失。只有先懂得擁有,然後才能學會分享。
二、家長要做好榜樣
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帶着孩子與親戚或者鄰居分享自己手工做的各種美食及物品,通過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孩子的言行。或者帶着孩子參加讀書會,旅遊等團體活動,在活動中,孩子看到父母的待人接物,能夠領悟到分享的意義。然後他們也會慢慢的做出分享的行為。
三、要讓孩子明白分享是快樂的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分享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所以生活中,家長要跟孩子分享美味的食物,並且告訴孩子自己分享時候的感受。當孩子主動跟父母分享東西時,父母要愉快的接受,並説“謝謝”。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跟孩子玩分享遊戲,讓孩子從遊戲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四、要及時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家長誇獎,所以當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的表揚孩子。通過鼓勵和表揚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是正確的,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喜歡分享。
分享行為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養成的,它需要家長慢慢的引導。孩子接受“分享”也需要時間,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分享行為的過程中,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要不急不躁,這樣才能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