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導致,是時候反省了

前言:

孩子最糟糕的狀態不是陋習纏身,而是他連做自己的機會都沒有。顯然家長都喜歡那些聽話並且乖巧的孩子,相信那些總是忤逆家長意願,並且不服管教的孩子,沒有誰會真的喜歡吧。好像現在的常態就是,聽話才是孩子該有的樣子,才算得上好孩子,畢竟聽話的孩子在家長眼中很大的可塑性。

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導致,是時候反省了

或許孩子此刻的表現遂了父母的心願,但是卻委屈了孩子自己。重點是父母的這種“變相”要求,正在把孩子往討好型人格的路上逼迫。為了能讓父母對自己的表現認可和喜歡,孩子假裝自己很聽話,並且對於父母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言聽計從,生怕做錯之後會被父母不喜歡。之後孩子會把這種心理帶到與人交往中,在跟人相處中孩子壓根就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總覺得別人不會喜歡。

直到最後家長才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甚至也不知道從何時起,孩子變得如此小心謹慎的生活,即使面對父母也是萬般的不敢懈怠。相信這時父母對於孩子的變化是心存愧疚的,因為很多討好型性格的形成,都是跟父母過度的要求有關係。那些讓人感覺特別聽話的孩子,或許他們內心藏着的是躁動,只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而在假裝。

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導致,是時候反省了

必須要明白孩子的乖不是好事,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需求必須要關注到位。壓抑孩子心理發展的同時,必然會讓孩子身上生出很多讓人不理解的行為。通常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多跟家長的這幾種做法有關,希望更多父母開始反省自己。

一、父母喜歡貼標籤

最常見的標籤應該就是“乖”和“不乖”吧,沒有孩子不希望成為父母心中的乖寶寶,所以為了這個“乖”字,孩子只能拼命的去壓抑自己身的想法,然後逼迫自己得到父母的認可。

其實很多時候標籤就像枷鎖一樣,它會把孩子束縛在裏面,緊緊的包裹着孩子不讓他出來。若是孩子有掙扎的行為,那家長立馬就會覺着這是錯的,是不乖的表現。這個時候孩子只能失去自我,為了父母的標籤而如履薄冰。

在孩子不斷迎合的行為背後,其實是他們已經沒有力氣反抗的討好了。與其讓父母失望,倒不如迎合父母的心意讓她高興。

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導致,是時候反省了

二、父母的情感及道德綁架

喜歡像孩子訴苦是很多家長都通病,他們總是不斷的告訴孩子,養育他如何的堅信,以此來教育孩子不讓他有忤逆心理。在這種情感的綁架下,孩子也會逐漸的迷失自我,甚至覺得父母説的很對,只有遵從父母的要求,才能對得起父母養育自己的這份辛苦。

其實這時孩子會產生自己是累贅的想法,覺得沒有自己存在的話,或許父母就不用像他説的那麼辛苦了。所以之後孩子就會變得討好父母,而且自我的認同感會越來越低。

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導致,是時候反省了

原來孩子不是生來就喜歡討好別人的,而是父母不理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逐漸的開始以討好的方式來生活,最後徹底在討好中變得自卑。擔心孩子變成這樣的性格,那家長如何做才有預防效果呢?

一、客觀且準確的評價孩子

摒棄一切的攀比和對比,在評價孩子的時候不摻雜多餘的情感,只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就好。不要給孩子太多的褒獎,同時也不要過度的只看到孩子不好的地方。這樣孩子的性格就會正常的發展,不會因為想着那些表揚而委屈自己。

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導致,是時候反省了

二、尊重孩子正確的意願

對於家長的想法,很多孩子從來沒想過反抗,就已經在心底選擇服從啦。為何會直接服從呢?可能是之前孩子的反抗被指責過,而心裏對反抗有了膽怯,於是為了避免被責罰,孩子倒不如直接選擇閉嘴來的痛快。

所以説家長還是該聽聽孩子的想法,若是提出來的想法是正確的,或者是孩子一些簡單的需求,家長不如直接尊重和滿足孩子。不命令孩子就不會害怕,當然就不用總想去討好家長。

三、學會傾聽孩子

任何時候溝通都需要傾聽作為支柱,跟孩子之間一次真誠的溝通,可以清楚孩子心中所想,避免了親子間有隔閡出現。只有聽完孩子真正的需求後,家長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重點是這比那些用嚴厲來要求孩子的方式更奏效。

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導致,是時候反省了

總結:

讓孩子聽話一定不是目的,既然這樣何必總是去要求孩子呢,與其讓孩子總是懼怕家長,倒不如給孩子尊重和傾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5 字。

轉載請註明: 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導致,是時候反省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