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孩子呱呱墜地,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他能早點叫一聲"爸爸媽媽",可有的家長要等上兩、三年才能如願,是因為老輩子説的"貴人語遲"?其實並不是,很多時候,掌握了應對寶寶説話的方法,你的孩子也會早早的叫"爸爸媽媽"。
A媽媽説:我兒子18個月,會哼哼歌,就是不知道哼哼啥。我們説的話95%都能聽懂,而且還能做出回應。對他下達的簡單指令也能做到。現在,每天嘀嚕嘟嚕説話。
B媽媽説:我家妞四個月開始吃各種輔食,魚肉雞蛋什麼的,咀嚼能力好,不滿一歲説話就很溜了,一歲半就能整首背誦七八首古詩,兩歲除了詞彙量不夠之外,基本可以跟大人正常語言交流。
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孩子説話很溜,一個孩子吐字不清?
下面聽這樣一個故事,是我大學同學在醫院做醫生時和我説的:
有這樣的父母,來醫院給自己的孩子看病,就因為孩子3歲了還不會説話,是不是有點語遲,平時都只會説"爸爸""媽媽"相較於同齡的孩子語言很少,於是醫生問孩子:"你今年多大了,今天吃的什麼好吃的?喜歡做什麼啊?"
沒等孩子回答,娃他媽搶着説:"3歲了,喜歡看動畫片,剛吃了一個蘋果,"我的這位醫生同學説到:"學説話,是和寶寶在溝通,你什麼都替他回答了,那他就啥都不用幹了,只要學會最簡單的動作,其他的你們會替他完成的。"這對父母聽到這裏,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是真的這樣對待的孩子。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毛病,看寶寶還小,他的簡單的一個動作,立刻就能明白他想要什麼,而不會想到這正是訓練孩子語言發育的最佳時期,往往變成了"聰明"的父母,理解孩子的一切所思所想。
所以,家長們要知道如何在寶寶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提供最有效的幫助和最科學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1、做個話癆的父母
從寶寶開始呀呀學語的時候,父母就要做個話癆的家長。很多人會覺得,孩子這麼小,反正説啥又聽不懂,於是就不説了,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正是因為寶寶説話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期的語言儲備尤其重要,所以家長一定要不厭其煩的和寶寶聊天,從日常生活中把每件事情,都準確,清晰的表達給他,説的越多,孩子的語言儲備越多。
2、做個"懶"家長
這裏的"懶"並不是事事都不管孩子,而是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慢慢來滿足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更愛表達自己的意願。
比如,寶寶指着蘋果"呀呀"的時候,媽媽可以拿起蘋果説:"這是蘋果,圓的,甜甜的蘋果……";然後再拿起橘子説:"這是橘子,橙色的,來,説橘子……你想要的是哪個呀?"
只有多次嘮叨,嘗試,刻意的去誘導寶寶學習名稱、動作,進而描述事物和事件,這樣,才能慢慢引導寶寶學會説話,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看着好像很積極,但做出的動作卻很"懶",實際上是在使用小技巧誘導寶寶表達自己的意願。
3、不説疊字的爸媽
很多寶寶在剛開始學習説話的時候,都喜歡説疊字,比如:吃果果,吃飯飯,睡覺覺等等,剛開始學習説話的時候,家長不妨順着他們的表達來表達,但是當孩子已經會了很多詞彙的時候,父母就要主動帶頭改掉這樣説話的習慣。
説疊字會拖慢孩子的正常語言發展,還讓他不如同齡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父母應該有這方面的注意。
還有就是,家長要讓孩子少接觸電子產品。比如電視、電腦、手機等等,也可以多給孩子講講嬰幼兒繪本,在學習中掌握語言的魅力。一般來説,如果寶寶只是不説話,但是能夠聽懂父母對自己的表達,會用動作和父母溝通,那孩子一般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