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氣温越來越升高,轉眼間又到了一年裏面天氣最熱的時候。天氣這麼炎熱,數伏很明顯是夏天裏最“難熬”的日子。殊不知在中醫看來,三伏天的這段時間,卻是養生的最好時機,為什麼這麼説呢?
在中醫理論認為,三伏天就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間,這個時候人體的陽氣最旺,如果使用養陽驅寒的養生方式,來防止一整年的慢性疾病,效果是非常顯著的。今天,妙姐就跟大家來聊聊神秘的“三伏天”。
何為三伏呢?“伏”是陰氣受陽氣所迫,藏在地下的意思,而三伏包含了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中部地區在一年裏面最炎熱的30-40天,它是按農曆計算的,時間大約是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之間。
對此,古人早有説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也有特殊年份的“中伏”為二十天,則一共是四十天。
俗話有説“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在中醫理論裏,“冬病夏治”的理念有悠久的歷史。而三伏天是陽氣最足的時候,藉助三伏的外力,使用發散陽性的藥物,貼敷在我們人體的相應穴位上,讓人體的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和吸收,將人體的寒濕祛除,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如三伏貼,針灸,拔火罐、隔姜灸等。可以根據自身病症和體質的情況,選擇一兩種進行調節,預防慢性疾病,如哮喘、咽喉疾病、支氣管炎、小兒感冒,虛寒性的疾病(胃痛、關節炎、腎虛腰痛)等。
2020年的三伏,具體的時間為:7月16日至7月25日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為末伏。
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量敷貼。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進行藥物貼敷後,可以讓局部的血管擴張,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狀況。藥物透過人體的表皮細胞間隙,經過皮膚的吸收後,進入血液循環,發揮其藥理效應。另一方面,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能夠讓人體產生抗體,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同時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整體功能。
三伏貼針對於虛寒型疾病的防治是非常有效的,但醫生提醒大家,熱性的體質和疾病,並不適合使用三伏貼療法。因為三伏貼的中藥都屬於辛温大熱,對於熱病患者和熱性體質的人來説,無異於火上澆油。
同時,不適合使用三伏貼療法的情況還有:戴心臟起搏器的患者,處於月經期、哺乳期的婦女,正在長水痘、出疹的孩子,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易過敏體質以及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應該避免使用。
在貼敷三伏貼期間,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和喝冰凍飲料,多喝温水;貼敷的當天不要進行遊泳,同時注意皮膚的清潔工作,如果皮膚出現水泡,需要等到水泡消失後再沾水。同時,出現水泡後應該正確處理。小的水泡,一般不需要進行特殊的處理,讓其自然吸收,不要抓撓,以免造成皮膚感染。如果是大水泡,則要保護好創面,千萬不要用手抓破,並進行消毒清潔處理。)
如果在貼敷期間有不舒服的症狀,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醫。
《內經·四季調神大論》中有講到:“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説明人的真氣(基本的精微物質),一年四季都需要調養,在每個季節,都需要有所側重。
多喝温水
古人有云:“夏季暑濕,適宜清補。”三伏天的氣温很高,人們為降低體温,就會喜歡喝冷飲和吃冰凍的食物,但這樣會導致濕氣侵入體內,水濕困脾,脾胃升降失常,人的消化功能就會有障礙,引起食慾不振,甚至拉肚子等。而一杯温水,則能温補脾胃,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平心靜氣
炎熱的夏天,容易引起心火。讓人出現一系列煩躁焦慮、激動、失眠等症狀,而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夏季情感障礙”。保持心態平和,能夠讓心火平靜下來,能夠防止疾病的發生。
飲食調養
建議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菜水果;牛奶性微寒,不但可以補水,還能滋陰、解熱毒,也是“去心火”的好選擇。
規律作息
不要熬夜和睡懶覺,到了夏天,人體陽氣處於旺盛的狀態,如果經常熬夜和睡懶覺,就違背了人體陽氣的季節變化規律,反而讓身體更加疲憊。適度進行午睡,不僅能補充體力,還能提高下午的學習和工作效率。
做好防暑工作
外出做好防中暑措施,如帶遮陽傘,戴帽子等,一旦出現頭暈頭痛,耳鳴,噁心,口渴以及大量出汗的症狀,建議馬上離開高温環境。如果症狀嚴重,需要儘快到醫院接受治療。
聽妙姐講了這麼多,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説“三伏天是最好的養生時機”了吧?抓住這個“冬病夏治”的好機會,能讓你一整年都健健康康!
#百裏挑一#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