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什麼樣的媽媽最糟心?類型有三,坑己又傷娃,容易教出白眼兒狼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健康

十八世紀的法國出了不少能人大拿,育兒領域也是如此,讓-雅克-盧梭的出現,給不少處於教育迷茫階段的父母指引了道路。對於盧梭,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就算不知道其人,也一定看到他的作品《懺悔錄》,裏面講述了不少人生哲學。而我們今天主要講述的內容,則是盧梭在教育學領域所規避的三種教育方式。

比較神奇的是,盧梭的思想已經流傳了數百年,現在依舊有不少家長在走彎路,尤其媽媽們,一不注意就把禁忌犯了個遍,完了還問為啥孩子不喜歡自己?殊不知,遇上這三種類型的媽媽,最糟心的莫過於孩子了,坑己又傷娃不説,還容易教出白眼兒狼。

熱衷於講大道理的媽媽

我身邊有這樣一位朋友,每次看到網上的心靈雞湯或者人生哲學都嗤之以鼻,不管有沒有道理,他總能從中找到漏洞大開嘲諷,整個人都變尖酸刻薄了不少,有違以往儒雅隨和的形象。後來聊到原因,才知道他從小就在媽媽的“講道理”中長大。

這是因為他媽媽是一名人民教師,講道理是職業習慣。按理説,學校是學校,家庭是家庭,可我這朋友比較倒黴,遇上了在家裏也喜歡佔據思想高地教訓人的教師媽媽,處處用人生經驗否定孩子,不懂得心理換位,不瞭解孩子的痛苦和無助,只會一味説教。

結果就是,我這朋友年過三十依舊逆反心理嚴重,現在聽到大道理第一反應就是懟回去,平常也不喜歡跟媽媽相處,我們戲稱他“叛逆期還沒過去的不孝子”。

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媽媽

早先我曾看到過一冊繪本,名字叫《媽媽發火了》,那個時候我才瞭解到,在弱小無助的孩子眼裏,媽媽發火時的形象有多可怕——比霸王龍噴火好不了多少;而接受這些暴躁脾氣的孩子又有多可憐——彷彿深陷在無盡旋轉的黑暗萬花筒中,恐懼又無法逃離。

這種可怕的感受會根深蒂固在孩子的骨髓裏,導致成年後會因為不想看到發脾氣的媽媽而遠離家庭,這種看上去白眼兒狼的行為,究其根源卻是媽媽的暴脾氣。

強迫式自我感動的媽媽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你知不知道我為你付出多少”等等類似的話,我們小時候一定沒少聽過,本質目的很明確,就是來自媽媽的摁頭感動,強調自己的付出和孩子的不知感恩,卻不知道這種行為只會讓孩子陷入“無能為力”的失控狀態。

説實話,孩子成年之前對父母多是依賴的,心理上有種虧欠感,當被媽媽強迫着聆聽自己受了多少恩惠時,不僅不會感動,還會產生“欠債”的心理,長大還清後就會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