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不會意識到,幫孩子解決問題的行為越積極,孩子自己面對問題的態度就越消極。
但説到底,這其實是父母的錯。因為孩子從小就習慣了有人為她解決所有事情,那麼惰性也更容易被激發。
下面3件事一定不要替孩子做,否則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一、不幫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長和家長的差別,經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理念決定的手段的差別。”
其實孩子比你想象中更需要自我認可,解鎖新技能可以極大滿足他們的成就感。
好媽媽説,第一次,即使臉上長滿了米粒,她們也會感到驕傲。我第一次以背書的方式上學,也許離學校只有300米遠,但是我長大了的信念總是會鼓勵他勇敢而堅定地邁出每一步。
二、不代替孩子思考
家長習慣給孩子解決問題,那麼漸漸地,當孩子再遇上困難時,他會不願意思考解決辦法,畢竟指望父母的幫助就行了,長此以往扼殺的是孩子的思考能力。
人漫長的一生將面對許多需要自己去思索、去想辦法、去處理的問題,儘早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才能幫助他更從容的面對這個世界。
三、不幫孩子制定強硬計劃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首先要給他自由。越是強硬的規定,越容易激起孩子跨越禁令的好奇心與反叛心,甚至可能造成不良習慣的養成。
試着把選擇權還給孩子,有利於他們形成制定計劃的自主意識。
保姆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孩童時代是黏人的小寶貝,等長大了,就是不受待見的“社會巨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