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網導讀】吸手指、咬指甲、挖鼻孔……孩子的這些“小毛病”常常讓大人很苦惱,無論家長老師怎麼提醒都沒有用,孩子依舊我行我素,甚至越約束越嚴重。其實,這些“小毛病”往往是孩子感到有壓力、無聊、疲憊、受挫、不開心、不安全或是瞌睡的時候表現出的一種應對方式。如果孩子出現了類似這些行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平靜和舒緩情緒。
那麼,我們先從孩子不同的行為來了解一下,這些“小毛病”背後的原因吧——
0-2歲左右的孩子吃手指
孩子在學會用手探索世界之前,口腔會在一定時期內扮演一個探索工具的作用,這個時期叫做“口腔敏感期”。在這個時期裏,孩子喜歡把所有觸手可及的東西放進嘴巴里品嚐,感覺其味道、質地、形狀,並以此構建着對世界的認識,獲得心理滿足。一般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在1歲之前會結束,但這期間如果被強行終止,則可能出現口腔敏感期滯後的情況,即會在1歲之後出現補償性反應,如吃手指、啃指甲。
除了口腔敏感期,孩子在0-6歲間還存在其他敏感期,如細節敏感期,即對細小的事物特別感興趣,“挖鼻孔”這一行為就是孩子細節敏感期的典型表現。
3-5歲的孩子啃指甲
隨着年齡的增長,在2-3歲時,孩子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喜歡吮吸手指,只是在餓了、累了、疲倦了或者壓力大的時候出現有吮吸的動作,而且這個吮吸的動作會進而發展為啃指甲,也許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啃指甲,這是孩子通過發泄情緒來獲得安全感的一種方式。
此外,當孩子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時也會出現啃指甲的現象。一般孩子缺鋅、缺鐵都會引起異食癖,也就是説孩子不喜歡吃正常的食物,嗜好吃一些非食物,如吸吮手指等。如果確實缺乏這兩種元素,我們就應該從飲食上進行改善,多吃含鋅、含鐵的食物,如瘦肉、豬肝、蛋黃、牛奶、魚蝦、貝類、豆製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獼猴桃等,少吃或不吃味精和雞精,避免影響微量元素的吸收。
入園的孩子最容易無意識啃指甲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他會感受到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尤其是老師的要求,有時候會讓他無所適從,這些壓力集聚在他體內需要釋放。不光是啃指甲、吸手指,當孩子感受到壓力時,還會通過眨眼睛、咬衣角、摩擦生殖器等一些小動作來釋放。所以家長們不必過於憂慮,也不要組織或責備,這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表現,尤其在孩子3-5歲這個年齡段尤為明顯。
那麼,家長該怎麼對待孩子這種行為呢?
1.適當進行正面引導
當孩子吸手指、啃指甲時,父母應耐心地教孩子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裏移開,然後用温和的方式説明這些不良習慣可能帶來的後果,如通過顯微鏡或者繪本,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手上有很多“細菌怪”,告訴孩子手指甲上有很多細菌,吃進嘴裏容易生病。只要家長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是可以糾正的。
2.尋找替代物,轉變不良行為
及時轉移注意力比反覆嘮叨更有用,針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給一個孩子平時喜歡的玩具;針對年齡稍大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去做一件其他的事情,替代吃手啃指甲的行為活動,比如“寶貝,幫媽媽把XX拿過來”,或者和孩子做一些需要用雙手進行的遊戲,以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
3.定期修剪指甲
家長要定期修剪孩子的指甲,因為當指甲折斷時,會導致指甲粗糙和倒刺,加重孩子咬指甲的衝動。
4.營造輕鬆的家庭氛圍
除了針對吃手、啃指甲行為本身,對於因為感到寂寞和情緒壓力而吃手的孩子,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改善家庭環境,營造輕鬆的氛圍。同時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户外鍛鍊,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