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能看2小時電視,卻看不了20分鐘書,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週末帶可樂去了許久不見的老表家,到家時侄子正在看動畫片。為了招待我們,老表早早安排完侄子當日作業,自己去準備飯菜了。但從我們進門2個小時了,小傢伙愣是一動沒動。老表生氣地喊“還在看電視!安排的作業寫完了嗎?”小傢伙這才悻悻的去了書房,誰知不到20分鐘,又跑出來了。老表無語的説“正好你不是搞教育的嘛,這孩子天天就等着看電視,寫作業磨磨蹭蹭,每天都搞到很晚,你説怎麼辦?”
我問老表,小侄子平時專注度怎樣,老表回答“挺好的呀,你看從你進門一直盯着電視機看,一動沒動”。額~,老表好像對專注力有點誤解,我跟她説:“看電視不算,平時寫作業呢?”老表説“應該還行吧,我每次進去看他都在寫作業。”這糊塗媽,看來從表姐身上得不到什麼有價值的信息了。
於是我告訴小侄子,如果他能提前完成今天的任務,一會我就帶他和可樂去遊樂場。小傢伙便愉快地去寫作業了,我發現小侄子寫作業時小動作特別多,做一道題能歇好幾次,不是扣橡皮,就是摸文具,要麼就吃個小零食,反正就是不動筆。主要問題找到了,小傢伙坐不住的原因是:專注度不夠,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注意力不集中。
看電視目不轉睛就算注意力集中?想多了!
心理學上這麼解釋注意力: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特定目標指向和集中的一種能力,屬於智力的五大要素(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之一。很多家長以為孩子看動畫片,可以目不轉睛一集接着一集盯着看,就説明孩子注意力沒問題,其實不然,看電視目不轉睛只是説明孩子被動注意能力沒有問題。事實上,心理學認為孩子的注意力由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兩部分組成。
所謂主動注意,是指需要孩子付出意志力去控制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寫作業時需要抵擋外界電視的干擾,將注意力集中在習題上,這種就是主動注意。
而被動注意,則是孩子不需要動用意志力或付出努力去關注,而是在被動的狀態下,孩子就能夠專注了。比如,在動畫片、遊戲中聲音、色彩等感官刺激下,孩子就能完全沉入其中。
相比之下,學習、寫作業、看書刺激明顯低了很多,有時對孩子而言甚至是無聊,所以我們才會經常聽到家長抱怨:一看電視就2小時,寫作業20分鐘都坐不住。其實,這就是因為學習需要孩子有很強的主動注意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腦科學研究者發現:6歲前,如果孩子的被動記憶被過度開發(比如,6歲前的孩子過度打遊戲、看電視等),便會在時間和大腦資源上,對主動注意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進而影響孩子主動注意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玩遊戲、看電視時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但一學習就蔫了的原因。所以研究者建議,在孩子較小時,起碼在2歲之前,儘量保證孩子不要接觸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以免日後對孩子的主動注意能力產生干擾。
不同階段孩子可專注時長不同,家長需區別對待
德國的一個育兒研究機構曾公佈過一組數據,顯示每個階段的孩子,可專注的時長並不相同:
5~7歲:可專注15分鐘
7~10歲:可專注20分鐘
10~12歲:可專注20-25分鐘
12~14歲:可專注30分鐘
所以家長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區別對待,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採取不同措施,比如:
▼1歲之前的寶寶,需要媽媽及時給予正反饋
1歲之前的孩子,大多數時間都在媽媽的懷裏,要麼吃奶,要麼玩耍。孩子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媽媽的身上,當孩子將注意力放在媽媽身上時。比如,吃奶時深情的看着媽媽,媽媽就應該更加全情投入的凝視孩子。因為對孩子而言,媽媽百分百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是一種極大的滿足。他們潛意識裏會知道:我專注的看媽媽時,媽媽也會專注地回應我,專注原來是有正向反饋的。這對孩子稍大點,培養專注力是一種積極的影響。所以,建議媽媽給孩子餵奶時,不要刷手機、儘量多看看懷裏的寶寶。
▼2歲~6歲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邊界感
2歲左右的小人,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這個階段你會發現孩子對自己的東西佔有欲特別強,其實就是邊界感開始萌芽。這個時候不管是吃飯、還是玩玩具,家長就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自主地探索世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不打擾式”陪伴。很多時候家長反映,自己家孩子專注力弱,其實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孩子專注力弱是源自邊界感弱,比如,很少有家長進孩子屋會敲門,經常有家長在孩子自己玩玩具時告訴孩子應該怎麼玩,這時孩子就會分心思考:爸媽是不是又要進來?玩具是不是應該這樣玩?從而打斷原有的思路,讓孩子注意力減弱。
▼6歲以上的孩子,引導孩子習慣性專注、自動化執行
前面我們説了專注力分成主動專注能力和被動專注能力,如果我們能引導孩子將主動專注能力轉化成被動專注能力,不就能節省很多事嗎?
事實也是這樣,腦科學研究人員發現,我們大腦中執行動作是通過突觸組成的鏈路完成的,如果某一動作被一直強化,這條鏈路就會越來越發達,傳遞速度也會越來越快,直到形成習慣,這個動作就會進入自動執行區域。比如,人們早起刷牙、洗臉已經成了習慣,我們就會自然而然的去做這件事,完全不需要耗費意志力。
看書也是類似,如果能培養孩子習慣性關注、自動化執行,自然孩子就能坐更長時間。而要做到自動化執行,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培養閲讀習慣。比如,每天建立固定的閲讀時間。可以先從孩子感興趣的書籍入手,哪怕是漫畫,別急着否定,先和孩子讀起來。當孩子慢慢養成看書的習慣後,再換成有文字、有圖片的故事書,孩子適應後再換成,全文字的故事書,慢慢地向課本過渡。讓孩子慢慢地把專注力集中在文字上。
除了根據年齡有針對性培養外,環境因素對孩子專注力的影響同樣重要
由於孩子理智腦發育需要到20歲左右才能成熟,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是比較差的,那麼家長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通過製造特有的環境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
▼專用的學習環境
我見過很多孩子寫作業是在客廳,一旁放着電視,電視前鋪着爬行墊,上面堆滿了書籍、玩具。這種環境下讓孩子靜下心來學習其實很難,試想老闆讓你寫個重要PPT,並告訴你寫完後獎勵你一個巧克力甜點,但他卻提前把甜點擺在了你桌上,你還能有心思寫PPT嗎?這和孩子無法專心學習是一個道理,再加上孩子們本來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很短,周圍環境的誘惑對孩子來説很難抗拒。
可能有人會説,家裏條件有限,只能在客廳寫作業,有沒有能改善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是有的,我們可以在客廳給孩子營造一個小的專屬空間,並告訴他這個小空間就是給他學習準備的,別人誰都不會動用。你可以給孩子準備個小桌子,或在餐桌上鋪一塊布,總之就是給孩子一種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的感覺,讓他進入這個地方就知道是學習用的。
▼桌面儘量簡潔
我看了小侄子的桌面,那場面太震撼了。左上角是老表準備的水果拼盤,中間是枱燈,右上角是畫板、畫筆、水彩、毛筆等,側面還掛着個垃圾袋,左下角是當天用的文具:橡皮、鉛筆、轉筆刀、膠帶等等,中間是當天的習題冊和練習本,右下角放着一堆課外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擠,1米5的書桌被她硬生生用成了只有60釐米。
這些東西在做題間隙會隨時吸引小侄子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學習的桌面儘量要簡潔,與當前學習無關的東西不要放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