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獨立
父母辛苦付出幾十年,孩子卻難以獨立,只知道待在家裏啃老的例子,屢見不鮮。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説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做,凡事孩子自己能夠想到的,就讓他們自己去想。”
這句話簡直是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
如今的家長過於寵孩子,事事為孩子做好,殊不知,這是在剝奪孩子學習生活技能、鍛鍊獨立能力的機會。
孩子會越來越依賴別人,缺少思考、缺乏動手能力,以後“單槍匹馬”進入社會,會比別人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彌補缺失的這一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掌握好愛孩子的度,少包辦,多給孩子自己思索、做決定、動手做事的機會,避免過度保護孩子。
教孩子規則
良好的規則是一切行動的基礎。從小培養孩子規則意識不僅是教養的體現,也是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幫助孩子更好適應社會的最好方式。
孩子2歲左右就會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心,這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建立規則,讓孩子明確自己行為的界限,説話、做事有分寸感。
比如地鐵上不能吃東西、進入電影院不要大聲講話、買票時要乖乖排隊、別人的玩具要請求別人答應之後才能拿來玩等等。
父母在制定規則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不要只會用權威來壓制孩子,這樣,孩子才會從內心認可並接受這些規則。
規則一旦制定,父母就要堅持原則,不隨意妥協更改,這樣規則才能更好地發揮效用,否則當某次孩子發現可以打破規則,以後的教育只會事倍功半。
一般在家裏家長抱怨會感覺是來自環境,並不怪自己,所以説孩子以後也可能埋怨身邊的環境,或者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就是不會想到自己的過錯,這是非常不好的。
教孩子責任
其實,責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礎。
家長應當在日常小事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比如多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偶爾示弱,生病了讓孩子照顧父母、關心老人;一起去旅遊時,讓孩子幫忙保管門票、水杯等。
家中的大小事務可以讓孩子説説自己的想法,幫助一起出謀劃策,並適當採納,孩子就會在心中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孩子做得好給他一定的鼓勵和讚揚,會增強他的自信心、激發積極性。
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要及時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付出相應的代價,這樣他會知道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以“他還是個孩子”當藉口為孩子開脱。
獨立、規則、責任,這些事情,不是“孩子大了就好了”,需要父母從小教給他們。
只有這樣,他才能成長為擁有一個健全人格、良好修養、“真正長大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