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傳統思想的家長看來,玩是最浪費孩子時間的兇手,是影響孩子學習的原罪。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孩子玩的時間很多,但結果成績卻很好;有些孩子一直在學習,但成績卻不甚理想。對此,很多家長總結,是孩子的學習方法出了問題。前者之所以會成績更好,是因為孩子會學習,懂得如何學習。他們掌握了更有效的學習方法,懂得如何更快地學習新知識。
實際上,學習方法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前者其實還有另一個優勢:
他們知道怎麼去玩。
玩是人類的天性,或者説,是所有動物的本能。從咿呀學語的嬰兒,到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都是這樣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本能,很大的原因在於,遊戲本身,就是動物學習和認識世界的一個過程。
遊戲本身就是學習。
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和世界進行自發地互動。越是玩耍,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就越清晰,頭腦就越發達,對於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自身的學習能力就會越高。這些,都是玩耍帶來的好處。
相比之下,一直在學習的孩子,雖然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更多,但這些時間當中,絕大多數都是無效學習時間。而那些喜歡玩的孩子,看似在學習上花的時間不多,可是他們學習的時候,效率更高。
差距就是這樣產生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玩耍,都對孩子有益。有些娛樂,對孩子來説,確實是弊大於利。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出面制止了。
比如説,長時間玩網絡遊戲、長時間看電視等等,這些玩耍,一旦超過了某個限度後,就很容易對孩子的身體造成不適。如果時間太長的話,甚至可以對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那麼,什麼樣的玩耍,才是更有益於孩子的呢?
簡單的來説,就是開放性的遊戲。
像網絡遊戲,或者看電視之類的玩耍,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孩子在進行這些事情的時候,總體上來説,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這種被動接受信息的方式,對孩子極為不利。比如看電視,看電視所獲得的信息密度,遠比孩子上課學習時候要低得多。如果孩子習慣了看電視,那麼上課的時候,就會覺得接受不了。
相比之下,那些開放性的遊戲,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則更多些。
此類遊戲的共同點,在於孩子和周圍環境的互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某種信息。通過此類遊戲,孩子才能和周圍環境進行溝通。
所以,家長們應該鼓勵孩子去找朋友玩,去户外外,去閲讀書籍或者其他充滿想象的遊戲。這些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從長遠來看,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倒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