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這種海鮮近期不要食用,毒素超標
夏季是各種海鮮
大量上市的季節
但是在享用美味的同時
你也要當心了!
7月7日晚
浙江舟山嵊泗縣市場監管局
發出消費警示
↓↓
近期,由於我縣東部海域赤潮頻發。受赤潮影響,縣海洋與漁業局定量抽檢東部鄉鎮海域養殖貽貝發現貝毒素超標,縣市場監管局在縣中心農貿市場攤位定性抽檢野生貝類“毛娘”也發現貝毒素陽性。
嵊泗縣食安辦特此發出消費警示,食用貝毒素超標的貝類可能引發食物中毒,提醒廣大羣眾近期不要採集、購買養殖貽貝和野生貝類“毛娘”等海產品。
什麼是赤潮?
赤潮發生時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紅色景象,因此被喻為“紅色幽靈”。
其實,它是水中的一些細菌、原生動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從而引起水體變色現象。
每年5月到7月是赤潮的高發期,分為有毒赤潮和無毒赤潮,一般出現在外側海域。
由於貝類以藻類為食,所以相對魚、蝦、蟹等海產品更容易受到赤潮毒素污染。而貽貝、扇貝、牡蠣等雙殼軟體動物大多吊養,相比較養殖在近海泥灘中的蟶子、花蛤等貝類,更容易被赤潮污染。
常見的赤潮毒素
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常見的赤潮毒素有:
- 麻痹性貝毒
- 腹瀉性貝毒
- 神經性貝毒
- 西加魚毒等
其中麻痹性貝毒是世界範圍內分佈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毒素。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貝類,可引起人體神經肌肉麻痹,輕者出現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重者可導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011年5月,浙江舟山、寧波等地上百人食用貽貝後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發佈預警,表示這是因為海水赤潮引發的腹瀉性貝毒。
浙江是海洋災害較為嚴重省份之一,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和受災面積位居全國前列。
2019年,浙江省海域共發現22次赤潮,主要集中在5月、6月,累計面積超過1863平方公里,其中有毒有害赤潮4次,累計面積約255平方公里。其中舟山海域赤潮發現次數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