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古人如果剪頭髮應該怎麼辦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人理髮,接下來跟着趣歷史小編一起欣賞。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的本意該是什麼?就是説自己的皮膚和頭髮都是父母給予的,要好好地愛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還會讓自己的父母感到傷心。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談到的一個話題就是在禮節觀念很重的古代,如果要剪頭髮那麼該怎麼辦?會不會違背孝道?
這個問題一直讓很多人都感覺到納悶,很多古代的人都是綰髮的,頭髮一旦放下來的話都比較長,但是也不至於終生都不會理髮。關於理髮的這概念存在於西周時期,追溯的話是在宋朝一則書籍中有記載關於理髮,他們稱之為“櫛”。
所謂“櫛”,就是一種理髮的工具。根據很多資料和文獻可以推測出,古代的時候就有理髮師,他們的工作就是為大眾做頭髮和修剪頭髮。雖然在封建禮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情況之下,他們還是可以修剪自己的頭髮。
但是這個修剪,跟我們現代的觀念也不同。現代中追求時尚的青年人,可以剪各色的髮型盡顯潮流風範,跟古代剪髮有着天壤之別。古代人雖有着剪髮的自由,卻也是受着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限制着。例如,古人剪頭髮的時候是需要事先查看黃曆,不吉利的日子是不能剪頭髮的,必須擇一個良辰吉日才可以動自己的頭髮。古代人不可以將自己的頭髮隨便剪和剪壞。
關於處理自己剪下來的頭髮,他們也有着自己的規矩。不能隨意地丟棄,需要將剪下來的頭髮放進一個布口袋。綜上就可以推斷出,頭髮對於古代人來講十分重要,他們對待自己的頭髮極具儀式感。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才會出現這麼一個經典橋段——曹操割發代首。相傳曹操的部下官兵走過一個麥田的時候,不忍踐踏百姓的辛苦勞作成果,紛紛下馬一個接着一個地蹬過麥田。百姓看到之後無一不為這種行為動容,心裏面都在稱頌他們。當他們一眾人離開的時候,百姓們自發跪拜叩謝。
可曹操騎馬的時候,突然竄出來一隻野鳥,這廝一衝出來驚着曹操的馬,這馬頓時是上躥下跳。馬一下子就往田地裏面衝,馬蹄四處踩踏,沒過幾下就將一片麥地給踏壞。看着這片被馬踏壞的田地,曹操心裏是又生氣又愧疚。愧疚於百姓辛苦的勞作成果,曹操執意讓執法官給自己定罪。執法官不肯,曹操準備自刎,後來經過眾人的規勸,曹操放下心中的自責不再嚷着要自盡。他用佩劍隔斷自己的頭髮説:“我削掉我的頭髮來代替我的首級吧。
曹操以一己之身以明軍紀,一方面體現出他作為一個封建制度下的政治家嚴於律己,另一方面也反應出割掉頭髮對於古人來講就是不孝的大罪。夏侯惇在作戰的時候,因為被敵人射瞎了一隻眼睛,他當場就將自己的眼睛吃了下去,可見多麼重視自己身體的一絲一毫。在漢代的時候,儒家思想就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其中對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強調尤其鮮明突出。由此推斷,削髮在古代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
古代的的男子,普遍都是留長髮。還有一種刑罰就是將犯錯之人的頭髮和鬍鬚都被剃掉,這對於重視身體髮膚的古代人來講實乃剜心之痛。西周的禮儀中有記載,男子成年之後就要開始束髮。披頭散髮衣冠不整,這種一般都是西夷蠻人的做派。古代的時候的修剪頭髮和我們當今的差距就是,他們修剪是不能夠在滋生的頭髮,讓這些頭髮變得更加柔順。
西晉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當時的社會環境比較糟糕,戰火紛飛社會時局動盪不安。這種民不聊生人人自危的情況之下,很多士大夫都將什麼禮節禮制拋諸腦後。等到隋煬帝平定天下之後,才開始重新制定起束髮的禮制禮節,讓蓄髮束髮成為封建社會的一個傳統。
蓄髮束髮不只是男子的特權,女子在豆蔻年華的時候,就會有裝典自己的意向。不管是在外面還是在家裏,都需要讓自己儀態整潔。如果頭髮蓬亂不堪,在外人眼中這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如果是已經結婚的女子,迎接自己外歸的丈夫,女子更需要精心的梳妝打扮,篦發整理。在頭髮上要別簪子和花瓣來點綴自己的頭髮。
關於鬍子的話,下巴留着的叫鬍鬚,嘴唇上方的叫鬍子。不同的人留不同的胡或須。文官留山羊鬚,武官留絡腮鬍。
在宋元時期的時候,民間的理髮匠稱謂叫待詔。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想説,理髮師有着隨時被召喚的職責。宋元時期的理髮師,除了剪頭和剃頭兩種工作之外,還會做梳頭的工作。所以不僅僅稱他們為“待詔”也稱他們為“篦頭待詔”。宋元時期的理髮師門不僅有着自己的店鋪還有專屬的行會。
在大明朝的時候,皇室中還有專門為皇家子弟剃頭的宮廷機構,名約“篦頭房”。在《酌中志》中專門有關於“篦頭房”的記錄。明朝的皇家別院中有着這樣的明文規定,皇子和公主在出生百天的時候,要剃胎毛。皇子和公主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要剃頭,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不同的髮式。
皇子在年少的時候就有專業的剃頭師傅定期幫他們將頭髮剃光,在十幾歲時候就要開始留長髮,為日後的束髮做準備、皇子們一直在二十歲之前都很少有機會去修剪頭髮,只能不斷的護理。
明朝政權的日益腐敗,眾人蠢蠢欲動,在吳三桂的帶領之下開始清兵入關。清兵入關的時候,就有對付剃頭梳辮就有着強制的規定,凡不剃頭者就要砍頭。奉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個政策的下方,對於理髮匠們來講可真是喜聞樂見。這可給他們帶來了大批訂單,讓他們賺的是盆滿缽滿,理髮行業也迎來了自己的繁榮鼎盛時期。
那時候的情況下,理髮匠人們跳着一個盛滿工具的專業剃頭擔子,遊走在大街小巷,他們大聲呼喊以此來招攬顧客。擔子的一頭放着理髮的傢伙式,另一頭是裝着熱氣騰騰的開水。在乾隆下江南系列的電影中,這種場面是屢見不鮮,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古代理發行當的生機和靈動。
前面也提及,古人是很注重儀式感的,禮節禮制在他們的腦海中已經是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除了日常的修理頭髮之外,還有一些重要儀式或者是特殊日期需要修剪頭髮。從先秦時代到元朝,一直都延續着給嬰兒剃胎毛的習慣。父母將自己孩兒胎毛剃下來,然後收藏起來或是縫在孩子的枕頭中或是貼身的衣物中,以求孩子平安順遂健康成長。
清朝之前,未出閣的女子剪頭除了是第一次剃胎毛之外,就是結婚拋頭露臉的時候需要請人來修剪前額頭髮。從此處可以依稀推斷出,在清朝之前,中國人對於修剪頭髮還沒有特別喜愛。
結語
在這科技興盛、思想解放的21世紀,我們還真是非常的幸福,不用受封建禮教的限制。對於自己的頭髮也是可以隨意處置,不用選日子也不用留很難打理的長辮子。看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頂着各有千秋髮型,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參考文獻
《屈原列傳》
《三國演義》
《酌中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