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一個孩子,需要舉盡全力自我成長
在教育圈,每年都會有一場備受矚目的教育盛會——中國教育創新年會。11月9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庫主辦、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如約而至。12日下午,年會現場迎來了“家長論壇”,10位“別人家的爸爸媽媽”們,用一個個育兒的小故事,與觀眾分享了他們應對教育焦慮的方式。
當下,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點燃了幾乎所有家長的教育焦慮,面對鋪天蓋地的各色教育產品圍剿,家長們在“雞娃”和“佛系”間艱難搖擺,最終大多數妥協奔波在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卻又止不住為孩子的童年感到遺憾,“不死磕,你連一個好的高中都上不了,還談什麼人生”,知乎上某位家長的發言,也代表了大部分家長的無奈。
這次家長論壇上分享的這些“別人家的父母”,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過教育焦慮,但最終使他們“突圍“的路徑,不是陪孩子們在各大補習班裏學習,而是領着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和孩子共同建立一個“學習型家庭”。
比説教更有用的是陪伴
“説教是下下策,身體力行的日常才是好的教育“,比起説教立等可得的快感與正義感,陪伴孩子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等待孩子的改變發生,這是一條”慢路子“,卻通向更長期可靠的成長。
《男孩養成記:如何與孩子共同生長》(何優優,温州市甌海外國語學校老師)
在很多人眼中,温州市甌海區外國語學校老師何優優的孩子並不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他享受着教室中屬於調皮孩子特有的“專屬雅座”,也是在家庭中無比叛逆的孩童。優優老師在孩子叛逆的階段和很多家長一樣,陷入了一份深深的焦慮,但是,她通過觀察並和孩子的共同思考,發現孩子只是用任性來反抗大人的管束,用厭煩來阻止大人即將出口的正面教育,用叛逆來紓解學習的壓力,用叫囂來平衡成長帶來的煩惱,在這些負面情緒的背後,是一種渴求獨立的緊迫感在孩子的內心裏澎湃。她還發現,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了”,被尊重了,心氣兒自然也就會順了。
於是,不愛運動的她每天陪着自己的孩子在小區裏跑步,放下作為母親的姿態,創造與孩子真誠交談的機會;她鼓勵孩子的愛好,利用愛好去建立與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聯繫;她陪着孩子一起做學習時間的規劃、錯題整理,把學習模塊逐個分解,全面梳理。優優老師説:“共同學習,讓陪伴有了具體的內容,讓我們的‘在場’有了意義。”
向孩子學習,而不是控制孩子
在張宏武老師看來,大多數中國式的親子關係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然而在這種關係之下,教育不可能發生。她的孩子和現在很多的孩子一樣,喜歡玩手機,即使是出國旅遊,當她興致勃勃感受着國外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的時候,女兒卻一直在玩手機,這讓她無比惱火,甚至摔門而出,把孩子一個人留在了國外的酒店裏。然而,當她意識到自己這樣做的錯誤的時候,她回到房間裏和孩子道歉,問孩子能不能原諒她的時候,她的孩子説:“其實我早就原諒你了,可是為什麼你一直不能原諒我呢?”,這讓她很震驚。那一刻,她感覺到自己從孩子身上學習到了如何面對錯誤。她説:“勇於不完美,做個成長中的父母,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演講中,她還分享了她和孩子之間的另外兩個故事,在故事“欺凌事件”中,孩子讓她看到同理心的力量。帶着同理心對孩子,家人,世界才會温柔以待。在故事“家庭會議”中,孩子讓她瞭解,愛不僅僅向下傳遞,而且需要向上傳遞,才更完整,才不會有子欲孝而親不待的以後。這些都是張宏武從孩子身上學到的。
“問題,是所有生活的發動機”、“真實,比眼下的和諧更重要”,“真實相處,其實是愛與智慧產生的根源”,在所有嘉賓的演講中,真實相處、尊重問題、發現與不扼殺天性,是被提及最多的。向孩子們學習,陪伴着孩子們一起成長,成為論壇上各位家長的共識。
《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關於錯誤、同理心和向上傳遞的愛》
(張宏武,第2天社會情感學習創始人)
閲讀和學習是會“傳染”的,家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週末拖着疲憊的身體陪着孩子穿梭於各大補習班不能被稱之為“陪伴”,它只能叫做“陪着”。所謂陪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和成長。要做到這一點,不妨從培養一個家人可以共享的習慣開始。
前央視著名主持人、少年得到董事長張泉靈女士講了一個故事,她的一個學生,因為上了一堂關於“恐龍”的課程,對恐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起在巴中老家,爺爺奶奶家後山的一塊石頭上,有一個腳印,他就覺得那一定是一個恐龍的腳印。當他把這個“無厘頭”的想法告訴父母的時候,父母並沒有指責他的異想天開,而是陪着孩子回到了遙遠的老家,打掃乾淨了那塊石頭上爬滿的雜草,認認真真地拍照研究,並把他們的研究發給了一個孩子的老師,一位國內著名的恐龍專家。結果,這個孩子成為了世界上最小的發現恐龍蹤跡的孩子。與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習慣,在這些家長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張泉靈,少年得到董事長)
共同閲讀,也是整個論壇中被提及最多的一個習慣。“所謂學習型家庭,不是全家人陪着孩子學習,而是要為孩子營造更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只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也很愛學習就夠了”。寧波日報記者王穎從陪着孩子讀書開始,與孩子一起成長。
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閲讀,讓身體和靈魂,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這才是陪伴的真正含義。
《教你一些接地氣的方法,引領家庭成長》(王穎,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都市報記者)
“學習型家庭”不必建立在富庶的物質基礎上
很多人會説,這些家長們都是“別人家的父母”,我沒有既沒有足夠的積蓄帶着孩子周遊世界,也沒有足夠的學歷幫助孩子一起學習,是不是就沒有辦法組建“學習型家庭”了?其實並不是這樣,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説,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善於發現和利用身邊現有的資源,與孩子們一起成長。
成都市實驗小學課程中心主任白雪老師發現,孩童天生就有把周圍資源變成學習資源的能力,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卻慢慢地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者。這是由於成人們不再允許孩子花時間去探索,去思考問題造成的。快節奏的生活也讓家長更傾向於用快餐式的學習資源去教育孩子。
《如何讓周邊資源都變成孩子的學習資源?》(白雪,成都市實驗小學課程中心主任)
如何改變?白雪的方法便是,帶孩子們去野營,教會孩子用智慧把大自然的資源得以利用。探索家庭內容的資源,和孩子設計一本手賬。與此同時,白雪還將幾個創意項目進行了分享,比如,冬至這天,她帶着孩子和黑夜交朋友,告訴孩子黑夜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平等地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如同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她還給孩子制定雙十一計劃購物清單,讓孩子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隨意增刪清單,去理解消費,控制慾望,把生活日常變成孩子的學習資源;她帶着孩子去森林裏,以森林為底色讓孩子用舊衣服搭配親子裝,教會孩子穿着搭配,把生活美學變成生活日常。
學習型家庭並沒有想象中的遙不可及,正如本次家長論壇主持人,深圳市翠北教育集團總校校長李巍在總結中説的:“學習型家庭不僅僅是記者、教師、工程師、博士家庭的專利……有一些美好的東西不是用來抵達的,不斷地走向它,就已經足夠美好。”
“學習型家庭”就是與一家人一起建立起一個共享的習慣,共同學習,共同去探索美,創造美,就是與孩子共同成長最好的姿態。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作為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的聯合主辦單位,以校服為媒介,長期關注國內教育發展,傳遞教育的價值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