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志在查閲患者影像資料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廣州6月15日電 (蔡敏婕 雷麒穎)每年6月15日為“世界呼吸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臨牀診療部部長周承志指出,小細胞肺癌相對於非小細胞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價值有限,如果有這種高度懷疑的話,必要時需要做胸部增強CT才能有可能提高早診率。在確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後,免疫治療越早開始越好。
肺癌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種。近年來,隨着癌症治療手段的進步,中國肺癌患者的生存現狀有了明顯改觀,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放化療時代的5%上升至當前的15%左右。
肺癌按照組織病理學特點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佔15%左右。
“小細胞肺癌,被稱為腫瘤界的‘小惡魔’,它長得很快,容易發生遠處轉移,在頭、骨、肝、腎上腺、消化道、胃腸等到處‘跑’,惡性程度很高。”周承志説,小細胞肺癌發病隱匿,一般長在靠近氣道黏膜,通過普通的低劑量螺旋CT篩查不一定查得到,很難做到早篩,發現的時候大約七成到八成是晚期了,往往做不了手術,藥物治療、化療、免疫治療為主,這是現在小肺基本流行病學的情況。
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的危險因素相似,但尚未明確詳細發病原因,通常被認為與吸煙高度相關。除此之外,大氣污染、職業和環境接觸、既往呼吸系統疾病及遺傳因素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
“約90%的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是‘煙民’,建議重度吸煙的人,起碼每年做一個低劑量的CT,這是需要的。”周承志説,建議是40歲以上“煙民”每年做一個低劑量螺旋CT,“如果在低劑量螺旋CT裏發現一點異常,不敢確認的時候,最好還是要做一個增強CT才有可能被發現”。
近年來,免疫抑制劑的上市和廣泛應用,給驅動基因陰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這部分患者進入以“年”為單位計算的免疫治療時代,成為近40年小細胞肺癌診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相對於過去30年,免疫治療的出現屬於一個質的改變,因為多了一個手段。”周承志坦言,但是它改變的幅度仍然不是特別大,“未來有更多的其他免疫治療會不會在小肺得到進一步認證,也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現在免疫藥物涉及的通路還不多,未來可能有更多免疫通路,有更多免疫藥物上市,可能有更多的改善。”周承志説,目前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越早使用免疫治療,患者獲益越大。相信未來隨着免疫治療等創新療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肺癌規範化診療的推進,會有更多小細胞肺癌患者獲益於先進的創新療法,其總生存期和生活質量也將進一步得到改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長生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