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數字生活需求是什麼?《2021智慧助老模式觀察報告》發佈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隨着社會數字化進程加速,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社會各界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否真的滿足了老年人的需求?
12月23日,2021智慧助老趨勢研討會召開,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中國老齡產業協會聯合發佈了《2021智慧助老模式觀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60歲以上受訪者中,過半受訪老年人(54.92%)平均每天用手機App在3~5個小時,近八成受訪老年人平均每天用手機App超過3小時。
“每天刷智能手機至少要兩三個小時,經常網購、社交聊天,最常用的就是手機修圖。”研討會現場,郭麗榮奶奶説。
和她一樣,愈來愈多老人“跨越”數字鴻溝,手機成為他們聯繫親友、拓展社交、獲悉信息的新天地。
《報告》還顯示,超八成受訪老年人學會電子產品新技能需被指導4~10次,而他們的子女小輩恰恰缺乏 “反覆教學”的耐心。
在上海陸家嘴街道,志願者張佳最初想教老人掛號、出行、用支付寶繳水電費。但實際接觸後她發現,有些老人連基礎的連接Wi-Fi都不會。
“孩子經常和我説,用手機多學點防騙知識,別刷短視頻。但我就想學修圖、拍小視頻,在社交平台上搞搞直播,給別人點點贊。”研討會上,劉文明阿姨説出一部分老人的心聲。
《報告》指出,老年朋友的數字生活需求,與社會普遍認知可能存在差異。中青年受訪者認為,當前長輩們最需要學的是防騙、反詐知識。但老人還希望能享受“進階版”的生活技能教程。
今年年初,在國家反詐中心、工信部反詐中心指導下,由各地政府部門、志願者組織、支付寶等企業共同參與的藍馬甲公益行動啓動。“藍馬甲的‘合夥人’有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媒體,目前已經超過了100家,志願者規模也突破了1.77萬人。”藍馬甲發起人馬琳説,目前,助老志願服務更為多樣化,既有進社區講座、駐點,也開設防騙展、體驗點,教授的課程內容也更豐富,甚至包括幫老人學打網約車。
馬琳坦言,老人也會給志願者提建議,如“保健知識怎麼訂閲、想剪視頻用什麼軟件”等,為此,助老服務在不斷升級。
《報告》還將目前主流的助老模式歸納為四類:政策驅動型、業務導向型、社會自發型、創新公益融合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孫鵑娟建議,“創新公益融合型助老應線上線下聯動,打造讓老年人認可的公益數字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