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又是一年開學季。
開學後,小朋友們就要升一年級了,而對於小升初的孩子來説,這個開學尤其重要。
家長們也提前給孩子找好了學校,辦好了手續,只等正式上課了。
不過,有一批家長有點鬱悶,就是15年9月出生的孩子家長們,他們中有很多都希望能找找辦法,讓孩子跟着這一屆走。
因為我們國家兒童入學規定年齡是9月1日滿6歲或6歲半的孩子可以入學,很多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一年上學,趁早不趁晚麼,何況萬一孩子高考不理想,還能選擇復讀一年。
雖説8月31號和9月1號只差一天,但是規定就需要有一個具體的條件,差一天也是差。
而預產期在8、9月份的的孕媽媽們,生孩子的時候也想的是,儘量生在8月,抓住8月份的尾巴。我小時候家長們還經常説兩個詞,“上半年生日”和“下半年生日”,大家都覺得下半年生日是吃虧,尤其是9月份的,最吃虧。
可是,9月份出生的孩子,遲一年上學真的是吃虧嗎?
其實不是,8月份、7月份、6月份,這些上半年的靠後的月份出生的孩子,反而更吃虧。
8月31日出生的孩子,和9月1號出生的孩子,上小學時誰更有優勢?
教育經濟學當中做過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孩子入學越晚越好。
可能在很多家長的眼裏,差一年並不耽誤孩子學習,努努力就跟上了,那班裏學習好的孩子,好多都是年紀比較小的。
但是,本經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學業生涯規劃專家丁教授説:“學習好但是年齡小的孩子是特殊案例,這是因為他們本身比較聰明,但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説,智力水平是接近的,這時候孩子年齡越大,心智越成熟。從這個角度來説,在相同條件下,相對越晚入學的孩子反而越有優勢。”
8月份和9月份出生,相差了將近1年,別小看這1年,對於成年人來説區別可能不大,但是對於孩子來説,區別還是挺大的。
你想想,一個60歲老人的一年,是他生命的1/60,而一個6歲孩子的一年,是他生命的1/6。時間的長度是相對的,小孩子會覺得1年的時間過得很慢,而大人則會覺得1年的時間過得很快。
而且,幼兒時期,是孩子知識技能飛速發展的階段,所以相差1年,孩子之間的區別就會很明顯。
在小學階段,這個一開始的年齡優勢是會產生累積效應的,入學之後心智較為成熟的孩子,接受能力更強,適應能力更強,這會讓他對學習更有信心,進而得到老師更多的誇讚,這種成就感也會促使孩子更有動力去學習,進而收穫更多的肯定累積效應越來越強,學習上會更加順利。
所以説,家長沒有必要急着把孩子送進學校。
尤其是對男孩子來説,他的成熟時間會更晚,所以太早把他送進學校,孩子可能遇到的狀況會更多。霍思燕就專門讓兒子嗯哼晚了一年上學,就是因為她覺得讓孩子多一年的成熟時間和準備時間,孩子可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
當然,孩子的心智成熟水平,除了和年齡有關係,也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
可能同樣是6歲,有的孩子還懵懵懂懂,有的孩子的知識儲備已經很豐富了,這就是家庭教育環境帶來的差別。
比如孩子掌握的詞彙量的差別。
0-6歲正是孩子語言敏感期,平時見到一個東西,問過爸爸媽媽一次,孩子就可能會記住,下次説出來。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輸入的詞彙量,往往是父母決定的,我們跟孩子聊得多,涉及到的詞彙更廣泛更高級,那麼孩子儲存和使用的詞彙,也就更豐富和高級。
我在孩子2歲之後,和孩子的交流就轉變了方式,從前總是和他説一些低幼的“寶寶話”,後來就開始把他當成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大人來交流。
一些複雜的詞彙跑出來,孩子會根據情景來自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時候他會提問,他提問我就解釋,還聽不懂,我就換一種方式解釋,結果孩子掌握的詞彙量就很多,理解能力也很好,自己看繪本包括後來自己閲讀,總是興致勃勃,平時跟人説話,大家都覺得他十分“小大人”。
再比如孩子思維方式的差別。
除了詞彙和知識量的積累,教育孩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維方式。
會教育的父母,會引導孩子養成一些好的思維習慣。
比如:發現問題的思維、解決問題的思維……
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用提問的形式來引導孩子注意觀察周圍環境,“你看那些樹,一邊的葉子長得比另一邊好?”
還會用提問的形式來幫助孩子在出現問題後從被動等待轉換為主動出擊,“你現在的心情是不是很難過?那你希望他怎麼做呢?他知道你的想法嗎?你要不要去告訴他?”
所以説,年齡是卡孩子入學的一道硬條件,而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具備足夠的軟實力,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和生活知識的積累,比提前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