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皮球兒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家長會像我一樣,總是在孩子面前太勇於“承擔後果”。而這樣的行為,卻讓孩子過於習以為常。除了不懂得感激外,還會削弱孩子自己去承擔後果的責任感。久而久之,孩子變得不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些天,玲玲的媽媽有些不高興了。小朋友進了幼兒園之後,老師會定期給小朋友佈置一些家庭作業,一般也都以做些小手工什麼的為主。玲玲現在已經是中班的小孩子了,所以從作業的量來説,也比之前小班裏多了一些。老師佈置這些作業的目的也考慮到小朋友自己都做不了,需要大人的幫助,其中一個目的也是為了讓家長抽些時間陪孩子來完成,增加親子關係。所以,玲玲媽媽一直以來都是很用心地在幫助玲玲按時完成作業。可到了中班以後,玲玲似乎也習慣了有媽媽來幫助完成作業,變得越來越不願意自己動腦筋了。
這不,這周老師佈置的作業是讓孩子利用一些家裏不要的廢品來完成一副手工作業,可以是小花,也可以是小動物。玲玲把老師的要求講給媽媽聽後,自己就跑一邊玩去了,留下還在為孩子作業苦惱的玲玲媽媽。玲玲媽媽問玲玲:“那你有什麼想法呢?我們這次做什麼呢?”玲玲説:“媽媽來出主意吧。”這作業明顯變成媽媽的作業了。
>
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身邊都在發生。家長礙於面子,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是出類拔萃的,在幫助孩子的時候,卻往往越過了幫助的界限,讓孩子少了那份責任感。而這種時候,我們就應該讓孩子“自作自受”。
一、 讓孩子“自作自受”指的是什麼?>1. 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自作自受”是為了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很多父母像玲玲媽媽一樣,為孩子的事操碎了心,可孩子自己卻不以為然。這種時候,就該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問題,玲玲的作業完成不了是自己的問題,不該是媽媽的責任。孩子需要懂得父母的幫助可以,但不能將父母的幫助變得習以為常。
2. 讓孩子承擔結果
有些孩子吃飯的時候要家長喂,早晨起牀要家長叫,連早晚的刷牙家長都要幫忙把牙膏擠好,全然活成了“小公主、小王子”的姿態。“自作自受”就是需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相應的後果,如果從這些小事都需要父母來幫助,那孩子將會失去承擔結果的能力。
3. 讓孩子從“自作自受”中得到約束
讓孩子“自作自受”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得到約束,對於自己該完成的事情緊張起來,而不依賴於長輩。小孩子從小就沒有約束,活得太瀟灑可不是好事,包括將來孩子長大後,也是要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約束的。所以,從小我們就要讓孩子懂得約束的習慣。
那讓孩子“自作自受”,我們又能讓孩子從中學會些什麼道理呢?
二、“自作自受”能教會孩子什麼?>1. 讓孩子有自我判斷的能力
孩子知道需要自己負責、承擔後果後,就需要對每件要做的事情進行分析和決定去做還是不做,以及會帶來的後果是什麼。比如父母叫孩子吃飯,孩子吃就吃,不吃就不吃。而不吃帶來的結果就是餓肚子。那孩子想到要餓肚子的結果了,又怎麼會不去乖乖吃飯呢?
2. 讓孩子懂得“三思而後行”
這樣一來,孩子在做出判斷之前,還多了思考問題的能力。孩子知道“自作自受”帶來的結果了,那就不會盲目地總是和父母提反抗意見。孩子會懂得要先思考,再應答。因為孩子明白,要為自己説出的話負責任了。
3.讓孩子懂得自己做決定
孩子知道父母不會幫自己的忙了,凡事都自己動了腦筋、作出了判斷才會做決定。父母也無需太過緊張,也要試着尊重孩子的決定,因為那是孩子自己思考了以後的結果。孩子需要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主見,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需要懂得自己做決定。
那在瞭解了家長需要讓孩子“自作自受”能給孩子帶來的一些好處後,作為家長,在讓孩子學會自己擔責任的同時,又該謹防哪些問題呢?
三、家長要注意的問題:>1. 家長仍要起到監督的職責
讓孩子“自作自受”既然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成為有擔當的一個人,但家長仍別把孩子的問題想的太簡單,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家長的監督。不能讓孩子養成“破罐子破摔”的習慣,比如作業不完成,會被老師批評。可批評過後,有些調皮的孩子覺得就美什麼其他後果了,那可能就會導致下一次也頂着再被老師罵一頓的風險,而忘記做作業。這時候,家長的監督仍是非常重要的。
2. 懂得放手,不要左右孩子的決定
孩子在朝着自己的想法努力做決定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家長也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家長按照大人的思想去左右孩子的決定,很快,孩子就會不願意嘗試自己做決定了。那家長做的決定,孩子也不會為其承擔責任的。那其帶來的後果,也不能算做是孩子的“自作自受”行為了。
3.千萬別在出現危險時,讓孩子“自作自受”
當有危險情況出現的時候,切記保護孩子是第一位的,這個時候讓孩子“自作自受”,會帶來的風險就太高了。比如車子開過來了,孩子不看紅綠燈就要走,家長還讓孩子去“自作自受”,那肯定也是不正確的行為。所以,當有危險情況時,就暫時放下教育的負擔。
4. 在一些長期習慣上,不能採用“自作自受”的方式
可以看出,“自作自受”來對孩子做出的小小懲罰,比較適用於那些馬上就能看得到結果的行為上。但若果孩子不願意刷牙,又或者孩子愛吃糖等,這些行為從短期其實是不會產生多大的後果。從長期來看,這些壞習慣都會導致蛀牙的風險,那讓孩子“自作自受”的間隔就來的太長了。而且,這些問題導致的結果往往是不可逆的,我們也不應該讓用“自作自受”這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都要根據不同的問題,採用不同的方法。“自作自受”對於那些近期可以看得出效果且孩子能夠承擔的了責任的問題上,無疑是比較值得一試的方法。讓孩子有擔當,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對於孩子將來成人以後,也是一個需要其明白的道理,我們何不從小就讓孩子做起。
在應對孩子的問題上有讓其“自作自受”過?讓孩子明白自己做出的決定需要自己承擔後果呢?歡迎評論留言!
-----------------------
>在育兒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我是皮球兒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