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毫米的息肉拖成癌!醫生感嘆:可惜錯過了2個重要時機!

從42歲到61歲,5毫米的直腸息肉20年後變成癌。醫生感嘆“可惜了”,錯過了2個重要時機。

5毫米直腸息肉20年後變成癌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鏡科主任醫師李初俊曾接診過一個真實案例:

2019年末,61歲陳先生專程從300多公里外趕來就診,稱自己大便次數增多伴反覆便血3個月。作為消化內科/消化內鏡專科醫生,李初俊醫生敏鋭地意識到:情況不妙!可能又是直腸癌!

李初俊醫生追問陳先生既往病史及是否做過腸鏡檢查時,患者竟拿出了一份20年前的腸鏡檢查報告。

原來1999年陳先生在當地曾做過纖維結腸鏡檢查,當時便發現有個直徑5毫米的亞蒂直腸息肉,但未做處理。20年來竟一直沒有予以重視,再也沒有做過腸鏡複查追蹤息肉的變化情況!

這份20多年前的纖維內窺鏡檢查報告顯示:患者直腸有一處約5毫米乘5毫米的腺瘤樣息肉,發紅短蒂,無活動性出血。

5毫米有多大?約莫只有綠豆大小。可惜早期的腸鏡報告沒有圖像。

5毫米的息肉拖成癌!醫生感嘆:可惜錯過了2個重要時機!

1999年的纖維內窺鏡檢查報告

後來李初俊醫生為患者進行了電子結腸鏡檢查。於直腸距肛緣12釐米~17釐米見一環2/5周腫物,直徑4釐米-5釐米,表面糜爛壞死。

從腸鏡檢查所見,基本可以確定,直腸息肉已經癌變為直腸癌,而且已經不是早期!

5毫米的息肉拖成癌!醫生感嘆:可惜錯過了2個重要時機!

2019年的電子結腸鏡檢查報告

醫生感嘆:錯過了2個重要時機!

5毫米的直腸亞蒂息肉,放任不管20年後,長大了足足10倍,成為50毫米的病變。原本是良性的息肉(癌前病變),“質變”成了直腸癌。

李初俊主任醫師感嘆道:患者錯過了兩個重要處理時機:

第一次機會:

在發生腸癌癌前病變前,患者未能在還是息肉的這個癌前病變階段接受腸鏡下超微創切除,否則便可祛除癌前病變,預防腸癌;

第二次機會:

即使息肉剛剛癌變,早期仍可通過內鏡治癒性切除。若及時就診,就可在內鏡下進行超微創切除局部早期癌變的息肉,無需開腹,無需切除腸段,可以保持腸道器官的完整性,避免腸癌根治手術帶來的巨大手術創傷。

可惜,此案例由於拖延治療,最終需要實施直腸癌根治術,切除了包括腫瘤在內的腸段,治療過程必須承受着腸道器官缺失和較大的創傷,也需要耗費較多的醫療資源和醫療費用。①

醫生提醒:40歲後一定做一次腸鏡

一般在臨牀上,醫生都會建議超過40歲的人,無症狀要做一次腸鏡檢查。而這並不是多此一舉,更不是亂開檢查。

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梁寶松2022年在腸胃病刊文強調,人到中年,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原因其實很簡單:

1. 結直腸癌症狀非常隱蔽,在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或者症狀很輕微、不典型;息肉更沒有症狀,只有腸鏡檢查時候才能夠發現;其他如CT、彩超、核磁等,則無能為力。

2. 90%以上的結直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及時發現並切除息肉,是預防腸癌最有效的手段。

3. 根據臨牀經驗,人到40歲,超過20%的人長有息肉,過了50歲,超過30%的人有息肉;60-70歲的人比例會更高。

4. 發現息肉和早期腸癌,治療非常簡單,在內鏡下就可完成,創傷也小,對預期壽命幾乎沒有影響!②

《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2版)》,強烈建議以下人羣要及時做個腸鏡:

(1)45歲以上無症狀人羣;

(2)40歲以上有兩週肛腸症狀,指有以下任意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羣;

(3)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4)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羣;

(5)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羣;

(6)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7)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超過20歲。

腸鏡是檢查腸癌的有效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2018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超過45歲一定要做腸鏡,如果沒有異常,做一次腸鏡管五年、十年沒問題,不會得結直腸癌。④

本文綜合自:

① 2020-04-25 中山六院《5mm直腸息肉的20年成癌記》

② 2022-04-15《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2版)》上海市抗癌協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③ 2022-10-11胃腸病《吃了個火龍果,揪出個大腸癌!》

④ 2018-07-20健康時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早發現一例癌挽救一個家》

編輯:任 璇

審稿:楊小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49 字。

轉載請註明: 5毫米的息肉拖成癌!醫生感嘆:可惜錯過了2個重要時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