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一哭必須馬上抱!不然影響大腦發育!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健康

最近,很多寶媽在後台問我關於孩子哭了能不能馬上抱的問題。

不抱吧,怕孩子哭壞,抱吧,又怕寵壞孩子。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

1

孩子為什麼會哭?

對於寶寶來説,哭是他們表達需求最直接的方式。

尤其是6個月以內的寶寶,他們的哭更是直接:餓了、困了、尿布濕了、不舒服......

所以,對於6月齡以下的孩子來説,父母第一時間回應是很重要的。

圖源:網絡

父母的積極反饋,能有效減少孩子哭鬧的次數。

而對於6-12月齡的孩子來説,生理性的需求可能沒有6月齡以下的寶寶那麼強烈。

TA們的哭鬧,更多的是想引起家長的注意。

這個時候,

家長不要過分拘泥於抱還是不抱的問題,而是要做好回應。

圖源:網絡

2

什麼是好的回應?

認真觀察孩子的需求,並積極的滿足。

◆ 讓孩子明白情緒存在的合理性

「媽媽剛才沒有理你是不是,你現在很生氣,對不對?」

「我知道寶寶現在很委屈,這種感覺確實很不舒服。」

這時候,媽媽共情陪伴十分重要,安慰與擁抱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 讓孩子體驗被愛

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裏曾提出:

1歲以內是寶寶學習信任的階段。

他們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

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發展信任感與克服不信任感。

寶寶需要從生理需求的滿足過程中,體驗安全感,從而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信任感。

如果得不到滿足的話,就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懷疑。

所以,耐心、換位思考、平等的聆聽、讓寶寶理解被愛,才是很好的應對方式。

圖源:網絡

3

你的抱抱,

並不會把孩子寵壞

寶寶哭了不抱,其實就是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提出來的。

他倡導

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體系,把孩子當做機器一樣訓練、矯正。

他認為孩子都是可以被訓練的,可以把孩子訓練成任何一種他想要的人物。

“哭聲免疫法”由於見效快、讓媽媽省時省力,在當時風靡了整個美國。

這讓許多嬰兒在剛出生時,就被迫與母親分離,即使哭鬧也沒有擁抱、沒有安慰和互動。

最後孤兒院大批嬰兒去世。

而“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華生的家庭結局也十分悲慘,兩個兒子自殺,兩個女兒多次自殺。

圖源:網絡

家長們都想讓孩子成長的更為獨立,但是這種冷淡處理的方法無疑是錯誤的。

並且,

長時間的哭泣還可能損害寶寶的認知發育,甚至損害身體發育。

耶魯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

生命早期強烈的壓力會改變大腦的神經遞質系統,並導致大腦區域的結構和功能變化,與成年人抑鬱症相似。

一項研究也曾顯示,

經歷持續性哭鬧事件的嬰兒,兒童多動症的可能性是其他兒童的10倍,而且學習成績和社會行為也較差。

圖源:網絡

所以,請各位家長正視孩子的哭泣,不敢哭泣的孩子才更讓人心疼。

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他們的哭泣更多的是一種需求的表達,家長的積極回應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當孩子哭泣時,各位家長與其更多的糾結到底要不要抱,不如放下心中的焦慮,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