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營養學會編寫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簡稱《指南》)正式發佈,與六年前的舊版本相比,新版《指南》突出規律進餐重要性,列舉“平衡膳食八準則”,提出合理進餐和挑選、烹飪食物的科學建議。
隨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居民膳食結構變化顯著,肉蛋奶消費大增,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順應時代變化,《指南》就居民“怎麼吃”給出“標準答案”,如每日應食用300克至500克蔬菜、攝入鹽應少於5克、成年人每日飲水應在7杯至8杯等。
有了“標準答案”,還得看怎樣落實。讓居民“吃出健康”,供給側體系支撐不可或缺。例如,《指南》將三文魚等深海魚作為攝取優質蛋白的推薦食品,但我國三文魚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國內養殖起步較晚,難以充分滿足市場需求。解決供給側短板,相關部門應認真研判市場痛點,努力解決供給環節問題。
讓居民“吃出健康”,監管不可缺位。為此,主管部門應提高行業生產管理標準,糾正部分食品相關行業粗放式發展模式,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強化食品類產品檢疫檢測工作,健全食品安全問題排查機制,確保食品標籤説明與實際配料表及營養成分相符,依法嚴懲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等行為。督促餐飲機構規避使用不利於人體健康的食材或烹飪方式,為居民營造科學健康的就餐環境。
實現“吃出健康”目標,老弱病幼等重點羣體應得到更多關注。學生食堂、老年食堂等供餐服務機構可參照《指南》標準,完善日常餐品內容,合理搭配每日菜單,擇優使用營養健康的新鮮食材,為就餐者提供多元化選擇。針對年紀尚小、自制力較弱的未成年人,可強化家校合作等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好好吃飯”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按時按量飲食,促進健康成長。
成人超重肥胖率超50%、高血壓患病率達27.5%、糖尿病患病率達11.9%……相較過去,我國居民營養狀況明顯改善,但正如《指南》中所指出的那樣,如今人們三餐不規律、頻繁下館子或點外賣、膳食結構單一等問題突出,種種不良生活習慣成為誘發多種疾病的重要因素。比起事後看病求醫,若能放大科學膳食理念傳播力和影響力,則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相關部門不妨以《指南》發佈為契機,廣泛開展主題宣傳活動。例如,聯合各類宣傳平台,製作一批形式多樣、受眾面廣、趣味性科普性強的作品,引導人們更好地理解科學膳食的價值,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讓“吃出健康”成為全民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