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並非“老少皆宜”!正確吃粽方式

端午節,粽子迎來一年一度的高光時刻。傳統美食粽子今年又有哪些新花樣?粽子怎麼吃才能營養又健康呢?

粽子並非“老少皆宜”!正確吃粽方式

資料圖。覃慶和 攝

創意口味還是黑暗料理?

今年的粽子除了傳統的紅棗、豆沙、蛋黃等餡料,網紅粽、特色粽依舊層出不窮。

電商平台上,新口味粽子大規模上新。去年“出道”的生椰拿鐵,今年變成了生椰拿鐵水晶流心粽。元氣桃桃、芝士啵啵、葡萄牛乳、榛果太妃,這些受歡迎的奶茶口味,也包進了粽子。

不止奶茶和咖啡,連可樂都能做成粽子。這種粽子除了用可樂浸米,還能吃出可樂爆漿流心。

不僅有上面這些時髦的口味,商家還推出了佛跳牆粽、黑松露粽、腐乳粽、麻辣小龍蝦粽等數百種口味的端午節粽子。

粽子並非“老少皆宜”!正確吃粽方式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麪點手藝人洪歡芳剛蒸出的創意花饃粽。施亞磊 攝

粽子餡保證“四少一多,雜糧為主”

包粽子時,掌握“四少一多,雜糧為主”的大原則,即少油、少鹼、少糖、少鹽、多膳食纖維。在原料選擇上,增加粽子的纖維質、膳食纖維含量或將糯米混加普通大米。

主料糯米以部分雜糧取代,如紅豆、薏仁、山藥、芋頭或紅薯等。一方面,糯米所需消化時間較長,胃腸排空需時較久,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另一方面,增加纖維質含量,促進胃腸道蠕動,預防便秘,更有益於健康。

粽子並非“老少皆宜”!正確吃粽方式

資料圖。覃慶和 攝

肉粽因鹹香撲鼻也非常受人們喜愛,但其缺點是飽和脂肪含量高,若能多用瘦肉,甚至以雞肉、海鮮或魚肉取代肥肉則更佳。

豆沙粽一般熱量較高,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較高外,豆沙粽多經動物油脂炒過,熱量可謂數一數二。最好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脂,可降低粽子的熱量。

粽子趁熱吃、睡前不宜吃

食用時,粽子要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後才能吃。粽子應趁熱吃,加有油脂、肉類、蛋黃的粽子更不宜涼吃,對於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説尤其要注意;有些質量差的糯米在冷後會有變硬現象,五穀雜糧粽子冷後的回生現象更明顯,應確保燒熟煮透。

正常成年女子吃粽子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子最好不要超過5個。老年人和兒童應適量減少。粽子屬於主食,三餐均可食用,早餐甚至更合適。因為早餐通常食慾不振,飲食數量較少,清香温熱的粽子吃起來方便。

吃粽時,應搭配蔬菜、水果,如涼拌青菜、水果沙拉等,緩解胃腸道不適,促進胃腸道蠕動,最好不要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記其他種類食物的攝取。建議搭配時令蔬菜,餐後來份水果,因為粽子一般只提供6大類食物中的主食、肉類和油脂。

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如西瓜等。

粽子並非“老少皆宜”

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減低人羣: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患有心血管病人羣:肉粽和豬油豆沙粽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年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儘量選擇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糧、薯類的粽子和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時要細嚼慢嚥,便於消化吸收。

患消化系統疾病人羣:粽子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過於油膩的粽子,也會引起消化不良、脹氣,使疾病加重。另外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患者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太油膩的粽子,這是因為這幾類粽子脂肪、蛋白質含量高,會加重病情。

(中國新聞社綜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0 字。

轉載請註明: 粽子並非“老少皆宜”!正確吃粽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