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秋天燥,還要祛濕嗎?秋冬天才是祛濕的最佳時機,祛濕要這樣吃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健康

燥和濕,似乎是一對“不共戴天”的對手,秋天天氣那麼燥,濕度低,應該沒什麼濕氣了吧,是不是就不需要祛濕了呢?
如果你以為,身體的濕氣,只跟氣候中的濕氣有關,那就大錯特錯了。
濕氣的主要來源有兩部分
1、外濕
也就是從外界進到體內的濕氣。環境中的濕氣只是外濕的其中1個來源。
夏天空氣中濕度很高,這是一種濕氣,所以夏天我們會覺得粘膩不幹爽、頭腦身體發沉、排便粘膩、舌苔厚、食慾不好等,這些都是濕氣在作怪。
有些人的工作,長時間與水打交道,比如漁民、菜市裏賣魚的商販、飯店後廚洗菜、切菜、洗碗等工作,這些職業人羣,也很容易感染濕氣。
有些人住宅環境就是潮濕的,比如南方比北方潮濕;江景房、海景房、湖景房,離水源很近,環境也相對更潮濕;有些房子地基下原本有水源,這樣的房子濕氣也會比較重。
除了環境中的濕氣,飲食也是外濕的主要來源。
飲食過於肥甘厚味,喜歡吃肉、甜食、口味重、經常吃煎炸燒烤等,都會帶來濕氣。
有些食物的性質就是比較容易生濕的,比如銀耳、山藥、南瓜、芒果、榴蓮等。這些食物適當攝入,可以起到很多好的健康效果,但如果過度食用,就會生濕。
2、內濕
身體的食物和水液,都需要經過脾胃的運化,把它們加工成身體裏有用的成分,如果這個加工過程,廢品率太高,生成的都是身體用不上的不合格品,這些不合格品就是痰濕。
所以,儘管環境和食物中的濕氣不重,但如果脾虛,運化不好,也會生出濕邪來。由脾虛產生的濕氣叫內濕,內生的濕氣。
所以,濕氣的來源並不只有氣候中的濕,工作、住宅環境的濕氣、飲食中的濕氣、脾虛生成的濕氣,這些濕氣都與季節無關。儘管秋天氣候乾燥,但如果其它幾個方面沒有控制好,體內仍然會濕氣很重。
尤其飲食和脾虛帶來的濕氣,幾乎很難避免。因為現代人的飲食都比較豐盛,而且思慮多,多思則傷脾,脾虛是現代人的通病。因此,健脾祛濕的工作,幾乎要貫穿每個季節,不能鬆懈。
什麼時候是祛濕的最佳時機
維持身體健康,如同維護國家安全、維持社會秩序一樣,要有一支正義的部隊,時刻巡防和保護,發現敵人要及時驅趕。
濕氣就是我們的敵人,免疫力就是我們的防護部隊。“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敵人勢力最弱時,我們發起進攻,打勝仗的概率是不是更高呢?
秋冬天,環境中的濕氣越來越弱,而此時身體陽氣內收,脾胃的功能越來越強,也就是説,秋冬季節,是敵弱我強之時,趁機對“敵人”發起總攻,對“敵人”的打擊最大,效果最好。
所以,秋冬季節是祛濕的最佳時機。但秋冬天氣候沒那麼潮濕了,很多人濕氣的問題得到緩解,此時自己也放鬆了,敵人休息我們也休息,敵人進攻了,我們疲於應付,這種被動的態度,怎麼會打勝仗呢。
所以,如果身體濕氣較重,想取得更好的祛濕效果,一定要抓住秋冬季節,加大祛濕的力度。
怎樣祛濕更有效
祛濕要分三步,且要三管齊下,效果才好。
1、祛濕
如果把身體當成一個水池,水池裏的水相當於濕氣,水池底部的排水管相當於祛濕,水池上方有個水龍頭,可以往水池裏注水,相當於我們從外界帶來的濕氣。
很多人只關注怎樣祛濕,也就是隻關心水池底部的排水管是不是能排水,卻忽略了水池上方的水龍頭是不是一直往水池裏注水,也就是環境和飲食習慣不停地往身體裏增加濕氣。一邊排水,一邊注水,水池裏的水,怎麼可能排得完呢。
祛濕,首先要吃一些有助於祛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茯苓、荷葉、陳皮等。
2、健脾
同時,又要減少濕氣的來源,比如飲食清淡些,少吃肥膩、煎炸燒烤、甜食、重口味的食物。還要健脾,脾虛是產生內濕的主要原因,脾虛不能改善,飲食清淡也仍然會有濕氣不停生成。
比如,四君子湯、六君子茶、八寶健脾湯等。
3、補陽氣
除此之外,如果太陽高照,也能加速水池裏的水蒸發。身體裏的小太陽,就是中醫講的“陽氣”,補充陽氣,也是祛濕的關鍵。陽虛的人,往往看起來比較虛胖或浮腫,就是“太陽”不出來,身體裏整天“陰雨綿綿”的,水不就越積越多,很陰寒潮濕麼。
補充陽氣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尤其是補充脾和腎的陽氣,灸一灸神闕、命門、湧泉等穴位,都可以提高身體排濕的能力。
這三個步驟,缺一不可。很多人自認為濕氣重,平常吃了很多赤小豆薏仁粥,體內濕氣幾乎“原封不動”,就是因為忽略了健脾和補陽氣這兩步,雖然赤小豆薏仁在排濕,可是脾虛和飲食習慣一直在生濕,陽氣不足,排濕的動力也很弱,祛濕的效果自然不好。
比赤小豆薏仁更好的祛濕食物
赤小豆和薏仁確實能祛濕,但薏仁性質偏涼,赤小豆和薏仁作用又較弱,需要長期食用,寒涼的食物易傷陽氣,反過來又影響祛濕的效果。所以,赤小豆薏仁粥,更適合濕熱體質的人,寒濕體質的人就不太適合吃了。
把薏仁換成茯苓,祛濕的作用不變,同時又有健脾的作用,而且茯苓是平性的,赤小豆也是平性的,兩者搭配在一起,性質不涼不熱,不管什麼體質,都不用擔心。
但赤小豆和茯苓,畢竟都是以“瀉”為主,長期“瀉”可能會導致身體虛弱,所以,加入幾個大棗,稍微補一下,在祛濕的同時,又能固本。這樣搭配,就很適合長期食用了。
這個搭配有個名字,叫“三伏羹”,三伏的特點就是濕氣特別重,三伏羹就是為了應對三伏天的,但又不只是三伏天的專利,凡是要祛濕時,都可以吃三伏羹。
三伏羹的組成:赤小豆60g,茯苓50g,大棗6個。
將赤小豆、茯苓浸泡2個小時以上,放到砂鍋中,加3-4碗水,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煮20-30分鐘,加入大棗,大棗要撕開,再煮5分鐘即可。
主要喝湯即可。如果想連赤小豆、茯苓一起吃,要再多加些水,煮的時候要更長,約1小時,將赤小豆和茯苓煮軟後再吃。可以先少加水,煮20分鐘,先喝湯,再添水把赤小豆和茯苓煮軟再吃。
如果嫌麻煩,可以用電飯煲代替砂鍋,選擇“煮粥”或“煲湯”鍵,不用看火,還能預約時間,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赤小豆和茯苓口感都比較粗糙,如果覺得直接煮食,難以下嚥,可以換另一種吃法,用豆漿機打成豆漿。
養生豆漿打卡第350天
?三伏羹:赤小豆55g,茯苓45g,大棗6個。
▼做法:赤小豆、茯苓浸泡2小時以上,大棗洗淨、去核、撕碎,全部材料放入豆漿機或破壁機中,選擇“豆漿”鍵即可。
▼不用另外加糖,大棗已經夠甜了。茯苓味淡,“索然無味”,對於日常重口味或脾虛濕氣重的人來説,可能感覺像苦味,這是身體有問題的提示,調整口味、健脾祛濕,就不會覺得苦了。
結語
秋天雖然天氣乾燥,但飲食中的濕氣和脾虛生成的濕氣絲毫不減,秋天仍需要努力的祛濕。
相對而言,秋冬天環境中的濕氣最弱,而脾胃功能最強,正處於敵弱我強之時,秋冬天是祛濕的最佳時機。抓住時機,祛濕三步走,濕氣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