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每一頓飯都決定一生的健康,寶寶吃飯難輕鬆搞定
喂寶寶吃飯時,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難題。
每到吃飯的時候,寶寶在前面飛,媽媽在後面追,寶寶吃得又哭又鬧,媽媽心裏又煩又躁,為了讓寶寶吃完一碗飯,連哄帶騙,又吼又嚇,甚至逼着寶寶進食,簡直傷透了腦筋。
人類幼崽的每一頓飯,都是一場攻堅戰,不容易!
1-3歲,是幼兒飲食非常重要的時期,《生命早期的1000天》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健康,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很多健康指標正處於不確定階段,尤其是體格發育、大腦發育最快,育兒學家認為,這期間的輔食營養將影響終生體能和生理功能的潛質。
從母乳轉變為輔食,意味着寶寶的營養結構的轉變,身體各個器官從接受輔食開始,消化系統也開啓了新的運動程序。“新的燃料”將開始提供強大的能量,我們稱之為“營養”。
這個階段“飯吃得好”,就能保證生命早期1000天的營養,那麼後天的疾病風險都可以大大降低,甚至可以糾正一些先天營養不良的代際傳遞。
1、影響體格發育,影響神經行為發育。美國兒科學會研究認為“成年後多種慢性疾病的密切發生,與幼兒期的飲食行為和飲食習慣有關”。
2、挑食、厭食,飲食不節制,無規律等等,會造成早期的營養失衡,在發育起步階段就落後同齡人水平,對學齡後期競爭不利。
3、幫助咀嚼與吞嚥等能力發展。6-12個月,是寶寶發展咀嚼和吞嚥的關鍵期,如果缺少飲食鍛鍊,寶寶的舌部,齶咽部肌肉力量會很弱,甚至牙齒髮育不齊,這些都會導致出現發音不準等構音功能障礙。
4、很多發育遲緩的寶寶,在粗大運動,認識發展,語言發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會加大這些差距,影響後期的干預康復。
1、挑食,愛吃甜、高熱量食物
2、吃飯慢(每頓飯需要30-40分鐘)
3、飯前吃零食
4、吃飯時看電視,玩玩具。
5、吃飯的時間、地點不固定,不規律。
6、吃飯依賴性強,需要大人哄喂
7、不願嘗試新的食物
8、吃飯懶,不咀嚼
9、吃飯時喝飲料
1、控制型餵養
有些父母認為寶寶太小,缺乏獨立進食的能力,習慣於控制寶寶的進食活動,比如頻頻催促,頻頻餵飯,讓寶寶處於一種焦慮急躁的狀態,影響了寶寶進餐的積極性和獨立性。父母稍有鬆懈,寶寶就會出現拖延、懶散的行為。
2、依賴性餵養
有些父母心疼寶寶,認為寶寶吃飯慢,是因為自己運動能力不夠,不管吃什麼,都從頭喂到尾,寶寶根本體會不到進食的樂趣和享受,大大的影響了大肌肉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展,甚至肢體行為發展都不協調,很多寶寶3歲了,還不會拿勺子,端不穩水杯,撒的到處都是。
3、精細型餵養
除了父母,很多長輩都溺愛孩子,在剛添加輔食的時候,擔心寶寶牙齒少,嚼不爛,影響吞嚥和消化,經常給寶寶吃流食、糯軟的食物等等。這樣就剝奪了寶寶鍛鍊口腔功能的機會,導致舌部肌肉運動少,齶咽吞嚥無力,對寶寶未來語言發育極其不利。甚至還影響其他消化道動力不足。
4、功利型餵養
為了讓寶寶快點吃,不挑食,很多父母經常用其他零食、玩具、飲料當作交換條件,誘導寶寶進食,這無形中就強化了寶寶對其他零食、飲料的偏愛,反而加重了挑食行為,看着父母手裏的零食,碗裏飯再也不香了,也不用心咀嚼了。在這樣的拉鋸戰中,反而吃飯的時間越來越長。
5、放任型餵養
有些父母最終妥協了,放任寶寶進餐,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允許他們吃飯喝飲料,允許邊吃邊看卡通片,邊吃邊玩兒,只要能把這碗飯吃光,任何條件都答應,這種進食習慣,對消化系統的發育最不利,久而久之,一定會出現不可預估的健康問題。
寶寶不好好吃飯,不喜歡吃飯,除了因為缺乏營養,導致食慾降低的因素外。一定要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1、其實寶寶從小吃什麼,都是父母在做決定,從小就要從飲食結構上做好準備。尤其是一些連大人都無法拒絕的甜食、高熱量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奶茶、碳酸飲料等,這類食物對幼兒來説,消化負擔太重,代謝過程很慢。對運動量少的寶寶來説,吃一點就有飽腹感,不容易餓。
2、飲食不僅是一種生理需求,也是一種習慣養成,寶寶的飲食行為受家庭環境薰陶,父母喜歡吃什麼,耳濡目染之下,寶寶也會習慣吃什麼,另外,進餐的地點,時間等等,都要給孩子做個榜樣,尤其是不要當着寶寶面前吃零食,一些零食的味道、形狀要比正餐有趣得多。
每個愛吃零食的寶寶,絕對不是因為飢餓,而是為了滿足口舌味蕾的刺激而已,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沒什麼區別,關鍵在於如何引導和自控。
3、一定要給寶寶養成進餐的規矩,在進餐的時候要有秩序感,不做過多與進餐無關的行為,尤其是有些父母邊吃飯,邊看手機,寶寶看在眼裏,也會注意力分散,食而無味,久而無趣。另外,在吃飯的時候,不要指責寶寶,早點讓寶寶養成獨立進餐的習慣。
最後,不同的寶寶,吃飯多少,吃飯快慢其實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必過分橫向比較,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讓寶寶“好好吃飯”,養成良性的進餐習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