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具備的3類“道德觀”,家長也許沒發現,你的寶寶是這樣嗎?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在印象中,嬰兒似乎只是一個只會哭的“小怪物”,每天都需要人照顧,什麼事情都不懂。
事實上還不會説話的小嬰兒就已經具備“道德觀”了,並沒有人教他,而是與生俱來的情感。這看似很神奇的能力,大多表現在3個方面。
嬰兒與生俱來的“道德觀”
耶魯大學曾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嬰兒具備強烈的道德觀 。面對不同場面他們,會開心的笑、會皺眉、躲避或者傷心掉眼淚。
簡單些説嬰兒的“道德觀”,體現在他平時的情感上,許多家長並沒重視。
1)靠近正義和善良,遠離醜惡與危險
嬰兒能夠分清他周圍的人哪一個更友善,哪一個人更“危險”,並對他們有不同的態度(當然嬰兒可能分辨不出哪些是偽裝成好人的壞蛋)。
嬰兒會下意識的靠近讓他有安全感、為他帶來正面情緒的環境和人。他喜歡行為友善的人,而對於外表就“嚇人”的陌生人,或者是危險的環境會避開。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惡意的取笑寶寶後,寶寶不再願意讓他抱、看到他就會哭的原因。
2)嬰兒天生具備同理心、同情心
有寶寶的人會知道,當幾個月的寶寶看到媽媽哭的時候,他會立刻跟着掉眼淚,可能比媽媽哭得傷心。
這是嬰兒具備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他會心疼哭泣的媽媽,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情緒與之產生共鳴。同時寶寶還會做出安慰的舉動,比如親親媽媽好或者是擁抱,來哄媽媽開心。
3)嬰兒會保護弱者
小嬰兒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時,如果他看到的是大人在説笑,他可能沒什麼反應,但是當爸媽吵架,寶寶會選擇保護弱者。
有時候爸爸逗孩子玩假裝打媽媽,孩子會護着媽媽,甚至直接幫媽媽打回去。
這些看起不起眼有些好玩的動作,都是“嬰兒道德觀”的體現,平時有這些表現的孩子,長大以後性格不會過於麻木。
怎樣為嬰兒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礎?
社會心理學和社會神經學研究發現:情感基礎是寶寶成年後,可以平和、冷靜、成熟地思考道德觀的基礎。
所以家長別埋沒了嬰兒時期寶寶的情感發育,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可以為寶寶打下基礎。
✔ 多跟孩嬰兒用語言交流
剛出生的嬰兒看上去不懂事,但他們會認真聽爸爸媽媽説話,家長從孩子出生後可以多跟他説説話。
比如寶寶起牀啦、媽媽抱抱、是不是餓了,我們要睡覺了等等,不需要他做出回應,只要聽得到就好。
這會讓寶寶感受到媽媽是重視自己的,而且經常跟寶寶説話還有利於寶寶語言發育。
✔ 情感交流
當寶寶盯着我們看的時候,我們的目光別一帶而過,試着温柔地跟他對視,笑一笑逗她玩。當寶寶哭泣的時候,耐心安慰他,緩解他的情緒。
換句話説就是我們要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做出反應,讓孩子與我們的情感可以互動。
✔ 給嬰兒安全感
嬰兒時期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那些所謂的孩子哭了不能抱的話,不可全信,因為缺少安全感的孩子會更喜歡哭鬧,或者對家長失去信任性格變得冷淡。
只有在嬰兒時期獲得足夠安全感,長大以後才會跟父母的關係更加融洽,彼此信任依賴,同時減少了叛逆的可能。
糰子媽心裏話:
托馬斯·傑弗遜曾説過,人們的道德感就像他的“腿和胳膊”,是與生俱來並不可缺少的。嬰兒時期能表現出並維持這種與生俱來的“道德觀”,需要家長用心維護。
【今日話題】你的寶寶小時候會有這種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