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孩比遺傳多長高十釐米, 只因餐桌上的一個好習慣, 值得借鑑
執筆:邵菲
定稿:蘇子後
家有孩子,父母都希望他們能擁有大長腿高個子,但除了通過後天營養助力之外,孩子的身高主要受遺傳影響。
由此,不同的人羣之間有着明顯的身高差異,例如,歐洲人普遍身形高大,而亞洲人則相對矮小,其中,日本尤為顯著。
半世紀以來日本人已悄悄長高10餘釐米
自古以來,日本人常被貼上矮的標籤,以致在以前,人們提及日本,都會在前面加一個“小”字,因為在半個世紀以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僅為160cm。
不過,半個世紀過去了,日本人雖沒有完全擺脱矮的標籤,但是國人平均身高已經悄悄增長了10餘釐米,可以説是顯著提升。
眾所周知,孩子的身高“7分天註定,3分靠打拼”,但明顯日本人在身高的遺傳上並不佔據優勢,他們又是如何在半世紀內實現悄悄拔高的呢?
據專家揭露,日本人長高的秘訣其實在餐桌上。
他們知道自己的遺傳劣勢,於是在日常飲食上下足了手筆,要求孩子每天都堅持喝牛奶,膳食多吃富含鋅、碘等營養物質的海產品。
一代代人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得這個民族僅用5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身高增長10cm的夙願。
但是,我國近些年來身高增長現狀卻有些堪憂,並未達到預期。
據2017年,我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美國迪巧聯合發佈的調查研究顯示:我國超50%的寶寶目前未達到遺傳身高,而有約80%的寶寶衞生身高無法達到父母的預期。
調查人員同時指出,飲食習慣不佳,是造成當前國人身高未達標的主要原因。
而與正悄悄長高的日本人相比,飲食習慣主要存在兩個差異:
其一,國人主食多以麪食為主,如馬鈴薯、地瓜等,而日本多以海產品為主,營養結構遜色不少。
其二,日本人早在半個世紀前就要求孩子喝牛奶,而我國“每天一杯奶”營養計劃直至2012年才開始大範圍推廣,相比晚了不止50年。
而專家在經過細緻研究後發現,日本人平均身高的增加,主要舉措是注重孩子長高的核心營養素供給,如蛋白質、鋅、鐵、鈣(排名不分先後)等。
像在日本餐桌上,肉類、雞蛋、牛奶、牡蠣、海鮮等都是常見的食物,而它們則是上述核心營養素的隱藏大户。
由此可見,日本人的“營養計劃方案”確實行之有效,值得我們借鑑。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多吃不一定長高,很可能讓孩子在肥胖的路上越走越遠。所以,在孩子的日常飲食中,父母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堅持飲奶
孩子長身高,鈣質的攝入是關鍵。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我國2-3歲兒童膳食鈣攝入量為每天600毫克,4-5歲為800毫克,但目前普遍實際攝入量都低於指導量。
首先,5歲以下的兒童每日需飲奶300-400毫升,5歲以上的兒童每日需飲奶400-500毫升,且需要避免攝入乳飲料等“假牛奶”,最好是喝純牛奶,或者舒化奶、酸奶。
其次,還可以多吃富含鈣質的豆製品、海產品、乾果等食物。
再者,當寶寶厭奶,或者飲食不均的時候,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直接補充鈣劑,並多曬太陽,獲取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
2、飲食均衡
除了鈣質之外,蛋白質、鋅、鐵等物質也是兒童長身高的核心營養素,日常也需注重補充。
蛋白質:首選更易吸收的動物蛋白,1歲以上的孩子每天吃50克肉、1個雞蛋、飲用400毫升奶,就基本可以滿足生長髮育所需。
鐵:建議可以多吃動物肝臟、紅肉(牛肉、羊肉等)、魚類、豆類等,不僅鐵含量豐富,且吸收率高。
鋅:嚴重缺乏易阻礙骨骼細胞的生長、生長激素的分泌,建議可以多給孩子吃海產品(生蠔、牡蠣等),瘦肉、雞蛋、魚等。
3、食物替代
當孩子存在食物過敏(奶)、嚴重挑食情況的時候,可以選擇營養價值相類似的食物作為代替,如:肉、蛋、奶可以互相代替。
每50克肉類中約含9克蛋白質,1個雞蛋約含7克蛋白質,每500毫升牛奶中約含17克蛋白質。
如果孩子不願意吃雞蛋,那麼就可以多吃肉,多喝牛奶;如果寶寶不喜歡喝牛奶,那就可以多吃雞蛋和肉類,父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