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60以上老年人一半患骨質疏鬆,4個先兆請記好,預防是關鍵
沒有摔倒也會莫名骨折,根本原因就是患了骨質疏鬆。
醫生十分惋惜。
“骨質疏鬆是個前期症狀不明顯的慢性病,也是個‘流行病’。得病的人越來越多,年齡段也越來越廣,真的是個‘寂靜殺手’。很多人生活裏不注意,到骨折了才想到預防,其實早就遲了。”
58歲的張女士平時除了總腰疼沒啥大毛病,但是前幾天,她一沒摔傷、二沒碰撞,只是從凳子上站起身來,就覺得一陣腰疼。趕緊去醫院拍了片子才發現,原來是腰椎骨折了。醫生告訴張女士,她的骨質疏鬆已經十分嚴重,情況不容樂觀。
為什麼中老年人最怕骨質疏鬆
最新的《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國白皮書》中介紹,在目前,我國至少有6944萬人患有骨質疏鬆症,有2.1億人是低骨量,存在着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59.89%有骨質疏鬆的情況,每年和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有約兩百萬例,其中有20%的老年人,在發生骨折的一年內就死亡,有50%的人自此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骨質疏鬆不是隻有老年人才會患上,據調查,我國骨質疏鬆患者在快速地年輕化, 35歲後的骨質疏鬆發病率從1%上升到了11%。
很多人認為,骨質疏鬆是因為缺鈣,只要多補鈣就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其實,導致骨質疏鬆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有4個方面。
性激素分泌減少。中老年人在一定年紀後,性激素的分泌就會逐漸下降,這是導致中老年人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
鈣調節激素。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中的鈣調節激素分泌可能會發生失調,由此導致骨代謝的紊亂,引起骨質疏鬆。
消化能力差,營養跟不上。中老年人有牙齒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等因素,因此導致胃口差,進食少,就會出現蛋白質、磷、鈣、維生素等營養元素攝入不足,導致骨質疏鬆。
户外運動少。隨着年齡的增長,很多中老年人會減少户外運動,這也會使得骨密度快速流失,讓中老年人更容易患上骨質疏鬆。
出現骨質疏鬆的預兆
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在初期到中期的時候,基本上會有以下的徵兆。
腰背痠痛。在腰部脊椎骨的骨質流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就會出現腰背痠痛的感覺。
身高變矮。在骨質流失之後,人體的脊椎骨無法繼續承受身體的重量,導致其遭到擠壓後,就會影響人的身高,出現變矮的現象。
駝背。在胸部的脊柱骨骨質出現大量流失的時候,人就會出現駝背的情況。
易發骨折。之所以容易骨折,是因為骨質的大量流失使其不再堅硬,變得脆弱,可能一點外力就能引發骨折,常見的部位有脊椎、手腕、髖部等。
3方面預防骨質疏鬆
預防骨質疏鬆,很多人想到的是補鈣,但其實光靠單純的補鈣是不夠的,很多人骨質流失得太快,補鈣根本跟不上流失的速度,而且人體對鈣的吸收是有限度的,並不是服用鈣劑就一定能很好的吸收。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多運動
為了預防骨質疏鬆,應當戒除一些會使鈣質加速流失的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吸煙。煙草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不僅會導致多種疾病,還會加快人體內的鈣質和維生素D的流失,骨細胞也會受到有害物質的影響而降低活性,使得骨骼被吸收的速度快於骨骼形成的速度,由此長期吸煙的人更容易發生骨質疏鬆。所以,為了預防骨質疏鬆或者避免情況加重,應當及時進行戒煙。
還有很多人認為骨質疏鬆更不應該運動,這反而是錯誤的,長時間不運動反而對骨質疏鬆人羣有害無益。骨質疏鬆的人羣如果長期不運動的話,會加快體內鈣質的流失,肌肉的力量也會快速下降,甚至可能會出現肌肉萎縮,這就使得骨質疏鬆的發生、加重的風險增加,而且因為肌肉力量的不足更容易發生跌倒,所以,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鍛鍊,比如散步、打太極等,運動應當持之以恆,循序漸進。
·補鈣和維生素D
在缺鈣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補充一些鈣和維生素D的營養劑,但是不能單純通過營養劑補充營養,如果食物營養搭配沒有跟上的話,會使得人體蛋白攝入不足,影響鈣量的吸收,還有可能因為營養不均衡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補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所以,在着重補充鈣的時候,也要注意營養的均衡,在飲食上,可以多吃一些豆類、牛奶、雞蛋等含鈣量高的食物,而且這些食物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補腎
中醫學認為“腎主骨生髓”,如果腎精越充足,轉化的骨髓就越多,骨骼就能得到更多的營養,其韌性和密度也就越高,並且不易折斷,因此,預防骨質疏鬆也要補腎,黑色入腎,可以多吃一些如黑芝麻、黑豆等的黑色種子食物。
骨質疏鬆是一種疾病,可以通過定期檢查骨密度的方式,知道自己的骨骼情況。一旦骨密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採取措施去阻止病情繼續發展。
參考資料:
[1]骨質疏鬆不可怕預防是關鍵.環球網.2018-8-2
[2]補腎抗衰系列談——讓疏鬆的骨質變緊實的奧秘.環球網 .2020-9-15
[3]預防骨質疏鬆,這幾點請記住.現代保健報.2020-7-23
#真相來了##39健康超能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日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