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之前的孩子在表達能力和記憶力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對外界變化卻反應靈敏,殊不知,其實他們有些有趣的反應,往往暗喻了大腦的發育程度。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看寶寶抓鬮能判斷其大腦發育情況?
孩子滿歲的生日宴上家中通常都會為其舉辦一個重要的活動:抓鬮。
家長在一個比較大的位置放上錢、銀行卡、筆、玩具、車鑰匙等各種物品,然後將孩子抱起來放在離這些物品不遠的地方,孩子就會自己爬過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物品了。
孩子拿到什麼,則會被認為其將來的發展可能會接近這個物品相關的方向,有些家長甚至對孩子抓到不是很滿意的物品而感到耿耿於懷。
然而事實上這種説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只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美好願景,大可不必在意。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這個過程並不能預測未來,但是孩子爬行的整個過程的表現和父母發出指令後孩子是否能夠進行反應,通過對這一現象的觀察,可以反映出孩子大腦發育的情況。
通常爬行能力佳且能跟父母互動則説明孩子的智力發育比較好,反之亦然。
孩子這些反應,意味着大腦發育好
除此之外,頭腦發育好的孩子通常還會有這些有趣且生動的反應:
吞嚥(通常6個月左右):這個動作基本上孩子出生都會自帶,隨着時間的發展,幼兒可以從吮吸母乳或者奶瓶到自己的手指;
微笑(1個月左右,4個月左右會笑出聲):家長在逗孩子玩耍的時候,他能夠跟隨父母的用意並表現出微笑的樣子;
抬頭(3個月左右):孩子的頸部和腰部逐漸具有支撐力,在拉寶寶的手臂的時候,他也可以將頭抬起來直視,雖然並不能直視時間過長;
抓握(3個月左右):手部逐漸可以聚集力量,當把物品放入孩子的手掌時,小手會逐漸合攏直至抓住物品。
當然寶寶並不只有這些反應,還有很多其他有趣且生動的反應,而擁有反應表現越多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也就越聰明。不知道你家孩子中了幾個呢?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大腦發育
1、在育兒態度方面保持積極
很多時候家長在面臨育兒的時候會覺得疲憊,所以採取一種消極育兒方式,放任孩子自由發展。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孩子的各種感受以及思想都必然是從學習父母開始,父母消極的情緒也會使他變得消極。
比如父母在行為、動作、表情、聲音和各種反應上沒有足夠的活躍和積極,孩子自然也很難學習到這些方面有益的知識,從而影響其發展。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首先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充滿力量的一面,在此基礎上他們才能發展得更加健康。
2、增加交流頻率
自出生起,孩子就能夠哇哇啼哭,通常3個月左右的時候孩子便能夠對大人的語言和行為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也就是這個階段,父母就可以開始與孩子進行交流,傳達自身的想法,孩子也會在試着理解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腦部神經進行活動,從而使大腦得到發育。
而到了2歲左右,孩子基本上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父母也應該多和孩子交談,一來可以鍛鍊其説話的能力,二來通過語言上的交流也有利於大腦的開發。
3、環境氛圍的設定
良好的氛圍是孩子樂於接受和願意配合父母教育的基礎。
因此,父母應該在家中給孩子營造一個温馨良好的氛圍,給予其足夠的陪伴,在這種陪伴之下,孩子身心能夠更加放鬆,大腦處於放鬆階段也更利於大腦的發育。
4、增加肢體交流
孩子的肢體發育是帶動腦部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需要配合肢體交流來進行。
比如一些簡單的遊戲,搭積木、帶孩子跳繩等,都是比較適合的,除了對智力發展有好處,對家庭關係而言,也是有利於增進親子關係的。
【和你説句貼心話】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智力發育要好就一定要吃好睡好,這樣也是對的,但是這只是保障孩子智力發育的一個基礎,想要更好的開發大腦,一定要多動、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