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這句話雖然有道理,但是卻也不盡然。因為隨着孩子漸漸長大,他們的煩惱也會變得越來越多,不再是以前那個無憂無慮的孩童。
前段時間,有位家長在社交平台上上傳了一段有趣的視頻。視頻中的小男孩正在用臉盆洗腳,不過顯然小男孩的心思並沒有放在洗腳這件事情上,而是低着頭,皺着眉頭若有所思,看起來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看完這段視頻之後,網友們紛紛評論:
網友A:泡腳想事愁啊愁,啥事兒都擱心裏頭。
網友B:我這看的強迫症都快要犯了,總感覺孩子要掉下來一樣。
網友C:小朋友當然有煩惱了,比如想吃的糖果沒吃到。
其實,孩子有煩惱是十分正常的,可是,如果孩子頻頻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那麼家長就需要警惕,孩子的心理狀況是否出現了問題。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理解孩子的訴求,懂得換位思考
很多家長因為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而當孩子的情感被忽視,他們就會出現過度壓抑自己的情況,這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來説,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家長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並學會理解、支持孩子的訴求。當出現矛盾和衝突的時候,也要懂得換位思考。另外,家長要明白的一點是,孩子平時接觸到的信息良莠不齊,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甄別,避免孩子給自己貼上錯誤的標籤。
2、認真傾聽,用心交流,而不是敷衍孩子
可能平時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更多地都是希望能夠聽到孩子近期的學習狀態如何、學習成績是否有所提高,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緒,以及是否存在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平時孩子向自己訴説煩惱的時候,大多數家長也是敷衍了事,顯得十分地心不在焉。這對於孩子來説,是一種情感忽視。長此以往,孩子會封閉自己的心,變得不愛與家長溝通交流。因此,家長平時在和孩子交談的時候,要認真地傾聽,用心去感知,而不是敷衍了事。
3、父母不能夠停止學習
想要變成更好的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停止學習。有些家長因為認知層面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所以很多時候,都不知道怎樣去教育、開導孩子,這也就導致彼此之間的親子距離變得越來越遠。所以,如果家長想要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去提高自己的認知層面,不斷地精進自我,才能夠和孩子一起變得更好。
總的説來,當孩子出現煩惱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地進行引導,而不是任由孩子心中的煩惱鬱結,進而演變成心理問題。平時在家的時候,家長也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温馨、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這樣一來,孩子才更願意向你訴説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