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貝貝豆
説起孩子的“破壞力”,家長們都會扶額長嘆。別看孩子的年齡不大,可“破壞能力”那可是一級的棒,但凡是孩子待過的地方,就像剛結束的戰場一般,一片狼藉,不堪入目,甚至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但需要説明的是,生活中也一類孩子的行為表現和“破壞王”截然不同,他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玩耍過程中會顯得很“精緻”很“自律”,做事情井井有條,懂得把玩過的玩具物歸原位,會整理得乾淨利落。
相同的年紀,不同的表現,這其中的差別究竟在哪?值得父母深思……
自律男孩因行為太“精緻”走紅,行為表現讓網友嫉妒:在下輸了前段時間,有位幼兒園老師拍下了班級裏的一位自律男孩的“精緻行為”,引發了網友偶熱議。
只見視頻中一位4、5歲的男孩,在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後,用一套熟練的動作,乾淨利落,一氣呵成地完成了入園後的準備工作。
只見他先脱下書包放在了凳子上,緊跟着便脱下外套,三下五除二就衣服整理好,整齊地放進桌櫃裏。
帽子、手套、口罩,依次摘下疊好;拉開書包,取出必要書本,又整齊的把帽子等物品,依次塞入書包,昨完一切準備工作後,還不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髮型,最後還捎帶的把褶皺的桌布拉展,整個流程舉止端莊,絲毫不慌,都快疊出專櫃範兒了。
萌娃的這波操作屬實看呆網友,各種誇讚齊齊登場:“愛收拾愛乾淨的好孩子”、”小朋友可能是個處女座吧“ 、”在下輸了”、“家長教導的好”……
同樣也有網友心酸地提起自己的孩子:“我家的小魔王,每天書包裏一塌糊塗,沒有一支筆在筆袋裏,作業本塞在裏面像醃菜!”
看了別人家的孩子,這不免讓有的家長想“胖揍”一頓自己家的熊孩子,為啥表現差距這麼大呢?
孩子的自律習慣和父母有關係,別做“邋遢”父母一、父母雙方都很“邋遢”
如果父母雙方都很邋遢,孩子處於這個環境的情況下,就會有同樣的行為,當他的認知習慣了這種邋遢的環境以後,他就會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因此不知道如何收拾行裝,也不懂的何為自律。
二、過度溺愛讓孩子喪失了“自理能力”
所謂的自理能力其實就是行為自律的一種表現,多數家長從小都是替孩子做事,替他們穿衣,替他們準備上學用具,孩子從未自己嘗試過整理,又何談自律呢?
孩子的自律習慣重在引導,媽媽別錯過培養黃金期孩子是搗亂型還是懂事型,其實全看父母在小時候的行為能力灌輸,尤其是在2-3歲階段,是很好的“行為引導期”,這個時候他們的求知慾較強,模仿能力也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注意,他會學習模仿他所見到的與聽到的,因此此時引導最為有效。
一、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在日常中也要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為孩子做出榜樣,以便後期在孩子學習模仿的時候也能夠更好引導孩子。
二、不要拒絕孩子“幹活”
孩子小時候會對家長收拾的工具會感興趣,比如掃帚、拖把等,他會好奇想要拿着玩,這時候尤其不要覺得孩子是在搗亂而拒絕孩子,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懂得自律整潔。
三、引導孩子動手整理
當孩子玩完玩具之後,你要對他做出一些語言與行為的引導,可以對孩子説:“這個玩具不玩了,我們可以把玩具放會它的家裏,不要讓它迷路了”,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放回收納玩具箱裏。
四、正確鼓勵孩子
當孩子參與了整理並且完成的時候,要適時地給出鼓勵,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有滿足感和成就感。
對於孩子習慣的養成,家長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你家的孩子是哪種情況呢?是熊孩子還是精緻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