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寶寶是媽媽的天使。
幾乎每一位父母在面對寶寶的時候,都會難忍心中對寶寶的喜愛,將他當作上天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在父母的眼中,這份禮物理應受到自己無限的寵愛。但很少有父母意識到,父母眼中的小天使,卻很有可能是魔鬼的化身。
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熊孩子”,他們憑藉着父母的寵愛,在家就養成了我行我素的壞習慣,即使到了外面,一旦心生不滿,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會拳腳相加。
女孩因為上錯車當眾連踹母親6腳,白巖松:父母需要從自己改變就在前兩天,網上的一段視頻引發了無數網友的憤慨。
視頻中一位母親和女兒在某處地鐵站發生了爭執。母親拎着大包小包的東西,甚至就連本應該在女兒肩上的書包也背在了母親身上。爭執的原因只是因為母親不知道地鐵的終點站,以至於上錯了車。
在圍觀者的眼中,這只不過是一件小事,但接下來的一幕卻足以驚掉眾人的下巴:在爭執中怒不可遏的女兒,竟然猛踹母親和行李箱,甚至在母親一言不發地躲開後,女孩還不依不饒地追上去踹了6腳。就連一旁準備拉架的行人,都結結實實地捱了兩腳。
而這位母親卻在上車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慰這個剛剛動手打自己的“兇手”。
視頻一出就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議論,人們將矛頭紛紛指向了女孩的家庭教育上。要知道,因為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製造”的熊孩子遠遠不止這個女孩一人。
同樣是一段視頻,一個十歲的男孩暴打媽媽,每一拳都結結實實地打在媽媽的身上,媽媽卻絲毫沒有反抗,整個視頻中只能看到男孩的暴戾和發泄的不滿。
為此,白巖松公開評論説:熊孩子的出現一定是家庭教育的失衡,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反思自己,父母不作出改變,熊孩子只會越來越多。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家庭教育的失衡呢?或許李玫瑾老師的講座能給父母一些啓發。
李玫瑾:教育孩子不光只需要愛,同樣需要讓孩子學會掌握規則李玫瑾老師在一次講座中曾經説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有很多問題都是大人造成的,家長的問題如果調整不好,孩子的問題根本沒有辦法解決。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光需要愛,同樣需要讓孩子學會掌握規則。
李玫瑾將孩子的規則意識認為是孩子教育的底線,為孩子設置底線並不是要對孩子進行約束,而是要明明確確地告訴孩子,到底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而不是一味地寵愛孩子,最終將孩子推到“熊孩子”的陣營。
美國心理諮詢師雅基·馬森在她的作品《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主手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女主人公科斯蒂為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完全徹底的母愛,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不設置底線。直到孩子説出了那句“我討厭你,媽媽。”才追悔莫及。
這些中外的兒童心理學家無一都在告訴父母一個相同的建議: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在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為孩子建立底線,讓孩子懂得規則。
李玫瑾建議:父母最好在孩子6歲前,為孩子立好這三個規矩心理學上將寶寶的3~6歲視為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寶寶因為自我意識的覺醒,會出現暴躁易怒、和父母對着幹的現象,這也就是常説的“三歲魔鬼期”。
寶寶如果在這個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性格習慣,將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影響。為此李玫瑾老師建議:父母最好在孩子6歲前,為孩子立好三個規矩。
★不管多生氣,都不能和父母動手
有些寶寶一生氣就會打人,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被及時制止,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打人是理所應當的正常現象。當下次再有什麼不滿,他們就會直接採取這種暴力手段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
★不管是誰,也要有最起碼的尊重
父母要教育孩子,不管認不認識,都要對其他人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從小懂得尊重的孩子即使長大後也不會變成一個我行我素的熊孩子。
★媽媽可以給你買,但你不能偷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如果遇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和媽媽商量後買,但是絕不能不經人家同意偷拿。俗話説: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果寶寶從小養成小偷小摸的壞習慣,長大後也很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